![]() |
|
|||
《泰坦尼克號》劇照
觀點PK
羊城晚報記者李麗
有人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也有院線人士作出如此評論:『別妄想用三個月造就的劇本就能「撞沈」《泰坦尼克號》……』
幾部國產片集體撞『大船』的事,在國內電影圈掀起的討論前所未有地熱烈。有人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也有院線人士作出如此評論:『別妄想僅用三個月造就的劇本就能「撞沈」《泰坦尼克號》……某些人還裝得悲壯不已。』話毒,卻無人能反駁。
對於中國電影如今面臨進口片配額增加的危機,光從導演和電影公司老板們的態度來看,思路是略顯混亂的。有的高呼『戰略』,譬如呼吁減低最低票價,或建議同天上映的《匹夫》和《黃金大劫案》聯手銷售;有的高呼『方向』,譬如培養看中小成本電影的觀眾群,或以海外市場支橕更高投資的制作。但對於一片之本的『劇本』,提起者寥寥,有的也只是輕描淡寫一句帶過:『當然,提高國產片質量是老話。』當然是『老話』了,但之所以成了『老話』,難道不正是因為這是一個懸而不決的『老問題』嗎?
對美國人來說,拍一個好故事是他們的底線標准,而在中國,導演拿著一個真正有感覺的故事卻往往找不到投資者。這是整個電影工業是否完善的問題,也是上周末本報推出『中國導演敢死隊』專題的初衷。必須客觀承認,大部分觀眾或許並不關心自己買票去看的是美國片還是中國片,他們只想要一次『好看』———管它是劇情的震撼,或僅僅是國內電影人最嗤之以鼻的『視覺盛宴』。
某部片子『好不好看』的標准,的確十分模糊,但對於一個走出電影院的普通人來說,卻一定有一個堅定的不容置疑的結論。因此,對於現下沒有辦法做出『超級大船』的中國導演來說,講一個好故事已是他們手中唯一的王牌,而絕非什麼『老話』。
記得上周做專題時,我熱血沸騰地寫了一段導語,號召觀眾支持這批中生代國產片導演,但對於行文措辭,編輯卻提出了質疑。編輯說:『萬一這些電影出來,大家覺得不好看怎麼辦?』那一刻我猶豫了,他說的,或許正是很多不願為國產電影掏腰包的觀眾的心聲。千錯萬錯,觀眾沒錯,撞『大船』沒什麼悲壯的,觀眾的信心匱乏至此,纔真正值得中國電影人反思。
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