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北京市環保局大氣環境管理處處長在電視節目中公開承認,北京“PM2.5按規劃治理8年仍將不達標”。政府部門坦誠面對現實中遇到的問題,誠實迴應公衆關切,這種做法體現了“政務誠信”的要求。
“政務誠信”有着厚重的中華傳統政德背景。《論語·爲政篇》曰“爲政以德”;《荀子·王霸篇》雲“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取信於民”,是傳統政治道德中十分重要的理念與品質,爲歷代執政者所重視。
近些年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強調要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十七屆六中全會要求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政務誠信既是我們黨“以人爲本,執政爲民”執政理念的要求,也是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條件。
政務誠信建設,有利於增強政府的執政能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應當說,目前我國執政隊伍的總體情況是好的。但也不得不承認,一些地方和單位出現了對上級“說假話”,對百姓“做假事”的現象,造成風氣不正、羣衆不滿、公信流失,最終導致自身政令不暢,甚至行政不作爲,亂作爲。而實現權力運作程序公開,滿足民衆的基本知情權,是改變此類現象的必然舉措。
堅持政務誠信,契合緩解社會矛盾的現實需求。社會轉型時期,經濟基礎已發生較大變化,而政府職能轉換並未完全與之適應。社會矛盾多發,公權與民衆之間互信不足,權利行使主體易於成爲各種矛盾的指責對象。堅持政務公開、提高決策的透明度,有利於防止各類因信息溝通不暢而造成的“一點即燃”的突發性事件。
堅持政務誠信,富有強烈而鮮明的時代感召力。作爲治國理政主體的公務員隊伍,其行爲具有率先垂範的作用,公務員的道德水平是全社會的標誌性水準,理應成爲堅守社會誠信的道德典範。在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規劃中,政務誠信是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的“排頭兵”。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信用經濟,倘若行政不透明、甚至因權力尋租造成監管疏漏,則政府信譽必受嚴重損害,進而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有效運行。唯有建立真正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政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場監督管理機制,從嚴治吏,嚴格執法,才能樹立和保持政府的信譽。
“誠信”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一以貫之的道德追求。政府及其部門應堅持依法行政,推進政務公開,提高決策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自覺踐行“政務誠信”,率先垂範,如此才能引導全社會煥發出誠實守信的巨大熱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