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劉明禮(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法作爲東西方的兩個大國,彼此借重、相互合作的主基調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不會因爲總統換人而改變。
奧朗德高舉“變革”大旗贏得大選,其上臺後法國內政外交政策不可避免地會有所調整。在歐洲,默克爾在大選前就已經意識到“默科齊”時代將成爲歷史,並着手準備如何同奧朗德當總統的法國打交道。在東方,對於最大新興經濟體中國而言,“奧朗德”時代的中法關係如何發展,也成爲一個現實課題。
法國政治有一個特點,即總統掌握重大外交政策的決策權,外交部主要是執行機構。因此,法國總統個人對中國的瞭解、對中國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法國處理對華關係,這在近些年法國對華政策中表現得十分明顯。法國前總統希拉剋是“中國通”,熟悉中國的歷史,喜愛中國文化,對華態度積極務實,甚至一度積極遊說歐盟其他國家解除對華武器禁運,中法關係在其任內穩步推進。在希拉剋卸任後,其繼任者薩科齊是內政部長出身,外交經驗有限,對華瞭解程度更是無法與希拉剋相比。因而在其上任之初,中法關係屢出波折,甚至因爲薩科齊在達賴問題上一意孤行,導致了中歐峯會的推遲,也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但隨着薩科齊執政經驗的豐富,對華瞭解的增加,在其任總統的後期,中法關係又回到了務實合作的軌道。
如今,奧朗德的上臺可能會導致中法關係“重新磨合”。一方面,奧朗德的執政經驗和對華瞭解不僅無法與希拉剋相提並論,甚至與薩科齊都相距甚遠。薩科齊任總統前雖然外交經驗不多,但畢竟有多年的部長工作經歷,而奧朗德此前主要在議會工作,從未在政府擔任過要職,處理實際問題經驗不足。同時,奧朗德從未訪問過中國,對中國瞭解有限,他長期在議會工作的經歷也可能導致未來法國外交政策意識形態色彩過重。這些缺陷在其上任後短期內很難彌補,可能會給中法關係帶來一些波動。
另一方面,與出身中右翼“人民運動聯盟”的希拉剋和薩科齊不同,奧朗德領導的社會黨屬左派,其執政理念與前任有明顯不同。左派強調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警惕“無秩序的自由競爭”,強調國家要牢牢掌握戰略性企業的控制權,這有可能給未來的中法經濟合作帶來一些困難。比如近一段時間,隨着歐洲債務危機持續發酵,中國在歐直接投資呈上升趨勢,這在歐洲已經引發爭議,“中國收購歐洲”等論調不絕於耳。奧朗德也曾表示反對中國援助歐洲,認爲這可能影響法國主權。未來,如果法國在左派思想的影響下對外來資金趨於保守,恐將影響中歐在直接投資方面的合作。
總的來看,隨着新執政黨、新領導人上臺,法國將迎來新時代,中法關係可能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雙方需要時間瞭解與磨合,這屬於正常現象。即便出現一些波動,影響的時間與程度也是有限的,不至於衝擊中法關係大局。中法作爲東西方的兩個大國,彼此借重、相互合作的主基調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不會因爲總統換人而改變。目前,擺在中法面前的共同任務是儘快熟悉對方,縮短磨合期,避免不必要的誤解,集中精力合力解決現實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