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陳振濂據方去疾先生《九十年的變遷》(西泠印社九十年序)一文記載,丁亥(1947)春溫州永嘉方氏一門『親戚兄弟五人同為西泠印社社員,在當時傳為佳話』,五人為謝磊明(岳丈)、葉墨卿(表兄)、方介堪、方節庵、方去疾。五人中方介堪與方去疾均出任西泠印社副社長,這當然是『佳話中的佳話』,亦是西泠印社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方氏三兄弟現象。
方氏三兄弟中,方介堪年最長,方節庵次之,方去疾最小,後二『方』為胞兄弟。方介堪自幼鬻印自給,20多歲赴滬,入吳隱在上海開設的『西泠印社』書肆任出版部主任。又投入趙叔孺門下專攻鐵筆,後又至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篆刻課。其印風也開始由博而專,對古玉印的印風進行了深入研討,還輯《古玉印匯》及《介堪手刻晶玉印》,在上海時,幾乎每年皆輯自刻印成譜。直至晚年深居東甌,還日日治印不稍懈,故而稱方介堪為正宗的印人、篆刻家,是最恰當的定位。方節庵和方介堪為堂兄弟,亦同時由溫州到上海,入西泠印社書肆學藝,而以印譜出版為最主要的業績。其後,由於西泠印社書肆出版部吳熊無心此道,發展受到限制,於是方節庵於1935年自立門戶,創辦『宣和印社』,出版了《介堪手刻晶玉印》《謝磊明印存》《胡匊鄰印存》《吳昌碩印存》《缶廬印存》《徐星洲印存》等,其中尤以《晚清四大家印譜》為最有影響。此外,宣和印社精制『節庵印泥』,也廣為時人所推許。可惜方節庵於1951年39歲時英年早逝。與方介堪相比,方節庵顯然不以創作見長,但他的出版印譜之精,制作印泥之優,卻是斐聲印壇的。方去疾是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位,在解放前的西泠印社活動中,因為年齡他還不可能有所作為。1947年方氏三昆仲同時參加天下第一社『西泠印社』之時,他也還只是一個年輕人。但在後50年之間,方去疾利用他在出版社的專業地位和在上海書畫篆刻研究會中的影響與威望,不斷組織各種篆刻專業創作活動與普及印學活動。比如他組織刻《農業學大寨印譜》,倡導簡化字入印,匯輯《新印譜》各集,又精心編選出一部在上世紀80年代作為篆刻學習最權威的啟蒙教材《明清篆刻流派印譜》。在持續不懈地從事篆刻藝術事業的40年之間,他幾乎成了上海篆刻界的領袖,還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可以說:方去疾的『後發效應』,使他在佔地利之便,又取獨擅之勝方面,比起方介堪、方節庵來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至少在中國篆刻史的20世紀80?90年代之際,若論篆刻的代表人物,是首先會想到方去疾的。
方氏三兄弟,或再加上謝磊明、葉墨卿,在中國100年篆刻史上的地位與作用,還有待於我們去更深地認識與發掘——三兄弟中除早逝的方節庵之外,其餘二『方』在1978年雙雙當選西泠印社副社長,即可明了他們在印人心目中的威望。他們作為一個『集團』性的存在,或可與西泠印社建社初期的杭州高氏(高時豐、高野侯、高絡園等)家族相媲美。只不過相比之下,仁和高氏昆仲只是把自身的活動定位在文人風雅、鐵筆自娛的層次上,而永嘉方氏昆仲則以弘揚、發展印學為己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重大影響並發揮主導型作用,因此永嘉方氏昆仲明顯地更具有歷史的厚重感。(作者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