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本報上週連續報道了在津蘇祿國王后裔的情況後,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強烈關注。昨天,溫安兩姓老少34名族人一起來到先輩溫攀成的墓前進行祭拜,並抒發了“愛國愛家,謙恭和善,遵紀守法、敬養父母”的共同心聲。之後,他們一起返回市內暢談家事,共敘親情。他們決定,將在恰當的時間,一起前往德州祭拜祖先。
拜祭先輩 抒發心聲
溫錫海先生將家族聚會的消息告訴其家人後,他的家人紛紛表示一定參加這次難得的聚會。溫錫海原來認爲,開1輛車就可以了,但由於有12名家庭成員要參加聚會,他這個家庭共出動了4輛轎車。
昨天早晨7時,溫錫海的三嬸李鳳琴、表姐劉秀雲,弟弟溫錫洋、妹妹溫錫津,叔伯兄弟溫錫淮、溫錫剛、溫繼紅,還有幾個晚輩來到溫錫海家。7時30分許,他們來到溫錫海的五叔溫如璞、五嬸戴貞霞的家中。12名家庭成員小敘之後,驅車前往天津日報大廈。
安文印家也出動了12口人。早晨,安文印4個兒女以及孫女、外孫準時來到他家集合。除了二女婿和四女婿之外,其他家庭成員都來了。安文印的兒子安國立和大女婿林文峻駕駛兩輛汽車從大港油田出發。不到9點,安文印一行便來到了天津日報大廈。
9時15分許,溫錫海家的4輛汽車也來到了天津日報大廈門口。安文印和他的兒女熱情地迎了上去,緊緊地抓住了溫如璞、溫錫海和溫錫津的手。兩個家庭的成員的手緊緊相握在一起,多少親情盡在不言中。隨後,溫惠靜家庭的9名成員駕駛兩輛汽車來到了天津日報大廈。
正在北京出差的安樹德長孫安受益,風塵僕僕地從北京乘城際高鐵趕回天津寒暄後,8輛汽車從天津日報大廈出發,然後排成一隊向位於北辰區的溫錫海祖父溫攀成的墓地駛去。10時15分許,車隊來到了墓地。走到溫攀成的墓,上至69歲的老人,下至十幾歲的孩童,表情無不肅穆。
祭奠儀式由溫錫海主持。在他的帶領下,30餘名家族成員一起宣讀了祭文:“吾始祖蘇祿國東王六百年前,躬率眷屬,不憚萬里,效貢中華。歸國途中,不幸疾薨。留守二王,德州生根。後嗣延續,立姓溫安。入籍華夏,共建家園。”祭奠完畢,30多名族人紛紛表示,一定依照祭文中的精神,好好做人,努力工作。
市內暢敘親情 相約德州祭奠
11時30分許,30多名族人一起返回市內暢敘親情。69歲的溫如璞、67歲的安受益、65歲的安文印,這3位17代孫坐在一起相談甚歡,不時地相互詢問對方的家庭情況,生活狀況,孩子的工作情況等。安受益對溫如璞、安文印說:“爺爺安樹德在民國時期當過西北軍的軍長,我姥爺是西北軍的將軍韓佔元。爺爺來到天津後,先後住在西北角趙家場、北馬路義德里。經營過石油公司、菸草公司、麪粉公司和銀號等生意。中共地下黨曾經在他的商號的掩護下開展革命工作。1950年,爺爺在天津病故。他的墳墓現在在老家德州。”
安受益接着說:“我六歲的時候就和母親他們一起來天津投奔爺爺。”長大後,安受益先是在一家車鈴廠做過工人和倉庫保管,後來換了單位。雖然已經67歲了,但安受益仍然沒退休。其間,溫安兩姓族人相互留了聯繫方式。最後,溫錫海提議,希望在津族人在恰當的時間一起前往德州祭奠祖先。他的提議贏得了在座族人的熱烈掌聲。
德州北營村 希望在津族人多回來看看
蘇祿國東王陵墓所在地,德州北營村書記安顏波得知安文印也在聚會名單中後,他當即說出安文印是第17代後裔子孫,而他自己是第18代。“這樣算下來,安文印應該是我的伯伯。”
安顏波說,在外地生活的蘇祿國王子孫,很多連他自己都難以聯繫。他表示,非常歡迎在天津的族人抽時間回北營村看看。“和在北營村的族人見一見、聚一聚,大家一起暢敘親情,畢竟我們是一家人!”
歷史學者鄧俊升:中華文化包容性很強
本市歷史學者鄧俊升對蘇祿國王及其後裔進行過研究,而且和安受益是多年的好友。他說:“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包容性很強。這從明朝永樂皇帝和蘇祿國王的交往中可以看出。作爲遠方的客人,蘇祿國王及其家眷受到了永樂皇帝的隆重接待。東王病逝於德州後,永樂皇帝親筆寫了祭文和碑文,並派官員到山東,按照王侯的規格下葬。而且撥銀兩建祠立碑,賜祭田238畝,每人年發鈔銀53兩8分。清朝雍正年間,蘇祿國王后人入籍中國。此後,這個家族在軍事、科學、醫學、教育等方面涌現出不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