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五日,普京出席文件簽字儀式。 |
導語
6月5日~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北京峰會。相比對德法不足12個小時的訪問,中國可謂普京在第3次總統任期大跨度訪問歐亞國家的重頭戲。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副院長指出,當前可謂兩國幾百年來關系史上最好的時期。
對於此次訪問,日本《朝日新聞》甚至評論稱,此次訪華已經預示俄羅斯“東方外交”路線正式確定。更多是西方媒體對普京的訪問解讀為,中俄“手拉手”在亞太地區與美國抗衡。
就在上海合作組織北京峰會召開之際,“和平使命-2012”聯合反恐軍事演習主動階段的准備工作也即將結束,聯合反恐軍事演習將於6月8日至14日在塔吉克斯坦舉行,總兵力達2000多人……
本期圓桌會議特邀請兩位俄羅斯問題方面的專家,為您解讀普京本次對華訪問。
專家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核心觀點
一些西方國家的學者把中俄關系的發展說成是共同反對美國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中俄兩國發展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將增加彼此外交的回旋餘地,進一步平衡遭受金融危機重創的美國,使國際戰略力量更趨均衡,這對未來多極格局的形成將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王樹春(廣外法學院副院長、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
俄歐關系,尤其是對德、對法關系更是其絕對的優先方向。但在俄外交格局中中國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長期看,俄將把亞太地區作為一個整體方向予以更多傾斜,從而實現更為均衡的歐亞戰略。在可預見的未來,發展中俄關系對俄外交都具有全局性影響。
——楊成(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中俄關系發展源自內部
楊成教授認為,普京此次訪華是其重返克裡姆林宮後對其他國家進行的首次國事訪問,顯示出“普京時代”俄對中國的高度重視。
但同時,楊成教授和王樹春教授都認為,不能簡單地從出訪時間長短上得出俄對華政策優先於對歐政策的結論。普京擔任總統以來,重視程度排在第一位的是獨聯體國家,第二位的是歐盟國家,第三位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國家。
王樹春分析稱,經過多年的開發,其歐洲部分的資源已經接近枯竭,歐債危機也愈演愈烈。因此俄羅斯必須開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而這離開中國的支持與合作是根本不可能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普京第一輪外訪的重頭戲就是中國,未來6年甚至是12年俄羅斯對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外交將越來越重視。
楊成認為,俄逐漸意識到必須適應中國發展以及中國對俄重要性的新現實,尤為關鍵的是,普京王者歸來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俄與西方關系的發展。這意味著在中國之外俄很難找到一個立場堅定、具備足夠國際影響力同時又有實力為俄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助力的伙伴。
楊成還分析道,未來的中俄關系將更加注重“外生性”與“內生化”因素的平衡,並爭取過渡到主要是內生增長的新階段。
中俄靠近不針對第三國
王樹春認為,冷戰結束後,中俄兩國外交戰略訴求日益趨同,雙方都認識到,中俄兩個世界大國,兩個最大鄰國,要造福於兩國人民,除了發展睦鄰友好、互利合作關系之外,別無選擇。
因此,冷戰後中俄關系得以迅速發展是內外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把中俄關系的發展簡單地說成是共同反對美國,既缺乏現實根據,也不符合中俄所表達的發展兩國關系不針對第三國的承諾。一些西方國家的學者把中俄關系的發展說成是共同反對美國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但不可否認中俄兩國發展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將增加彼此外交的回旋餘地,進一步平衡遭受金融危機重創的美國,使國際戰略力量更趨均衡,這對未來多極格局的形成將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楊成則認為,美對華“戰略圍堵”已存在60餘年,但中國成長步伐並未因之放緩。長遠看,如果中美兩國不能正確處理雙方關系,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將更可能被削弱,中國在國際和地區格局中的作用也會受到壓制。只要美國亞太新戰略的取向不是以赤裸裸地遏制中國為直接目標,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以及中美關系之於中美兩國的重要性在亞太地區層面上都要超過中俄關系。
貨幣合作具有全局意義
王樹春認為,要提高兩國的經濟合作質量,必須進行大量的相互投資,這纔是兩國經濟合作真正滯後的領域,要進行相互投資,金融領域的合作就必不可少。
楊成認為,從長遠看,中俄在貨幣領域的合作更具全局意義。目前國際范圍內的首要結算和儲備貨幣仍是美元,其經濟重要性已經遠遠超出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過度依賴美元的風險正日益加大。
王樹春表示,金融合作將促進兩國經濟合作由量的增加向質的提昇的轉變,從而為兩國關系未來持續、健康與穩定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充分發揮經濟合作在兩國關系中的潤滑劑作用。
楊成解釋說,中俄貨幣合作的實際好處至少有兩方面:一是在減少美元結算的中間環節後將可降低了企業經營費用,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的作用;二是有望在雙邊貿易中避免美元的匯率風險。但由於美國的經濟霸權,人民幣和盧布的可兌換固然從政治意義上來講有抵制美元霸權的附加功能。
能源合作已經漸入佳境
這次的能源合作,與以往有很大不同。未來中俄天然氣合作很可能采取一種全新的合作方式,即上下游一體化,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王樹春認為,這是一種全新的能源合作模式,是中俄突破能源合作困境的一種新的有益的嘗試,力爭擺脫簡單的資源貿易模式,深挖油氣合作潛力,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在能源合作方面實質性和原則性的問題都已不復存在,不過要在短時間內就天然氣價格達成一致困難還很大。
楊成認為,目前中俄能源合作當前已進入一個雙向驅動、穩步加速的階段。普京此次訪華期間中俄雙方再度就深化與擴大能源合作問題簽署多項合作協議就證明了這點。未來10年很可能成為中俄能源合作的快速擴張期。
但中俄作為生產國和消費國的不同身份決定了兩國在此問題上不僅有共同利益,更可能在如何將此互補性轉化為互利共贏合作方面面臨諸多事實上的分歧、矛盾乃至潛在衝突。更重要的是,雙方都要認識到雙方的利益差異,也要在合作中凝練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