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法官輪訓以『叢書』為教材。孟招祥攝
高院副院長沈志先走進Sitv互動電視接受專訪。 孟招祥 攝
高院召開《法官智庫叢書》第十一次編寫會議。 孟招祥 攝
《法官智庫叢書》吸引了讀者的目光。 韓承龍 攝
2009年開始,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組織編撰《法官智庫叢書》。三年來,該『叢書』已陸續出版16部,內容涵蓋司法能力、證據規則、審判實務、學術成果等四類。該批書籍全部由上海三級法院的法官撰寫,充分展現了法官的思維方式、審判理念、辦案經驗,以及對應用法學的探索和研究。
三級法院合力編寫
庭審,是法院審判活動的核心環節,其質量和效果不僅會影響所審理案件本身能否得到公正高效的處理,還會影響社會公眾對法官司法能力、法院執法水平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信心和認同。作為庭審進程的主導者和庭審結論的裁斷者,駕馭庭審對法官而言,無疑是必不可少的『看家本領』。
『2010年3月10日,我清楚地記得這個日子,因為那天是女兒的生日。』這一天,作為《駕馭庭審》一書的副主編,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鄭天衣在陪同愛人掛了產科急診之後,依然手不釋卷,逐字逐句審閱該書的最後一稿。4月,終於付印,全書近42萬字。
這本書由10多名法官參與撰寫,前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提綱修改了兩次,全書改了三稿,最後核校的時候,我們利用雙休日動員了本院13名青年法官和研究生一起參與。』鄭天衣介紹說。而為了確保質量,所有作者此前還脫產三天,在上海法官培訓中心集中修改。
當然,更多的是利用業餘時間完成每天的寫作任務。據統計,三年來,上海三級法院共有法官505人次參與『叢書』各卷的編撰。他們白天須完成開庭、接待、撰寫裁判文書等繁重的辦案工作,因而只能擠佔休息時間,挑燈夜戰。
記者了解到,除了各位作者的傾力付出,《法官智庫叢書》編撰工作之所以能優質、高效,順利推進,也得益於有序有效的組織和協調。上海高院院長應勇親自擔任『叢書』編委會主任,副院長沈志先擔任副主任及每一部書的主編。高院乾培處負責整體的協調、保障工作。據介紹,已經出版的16部書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從全市法院挑選法官『組團』參與的。
『這些書可以說是匯聚了上海三級法院一線法官對司法重點、熱點問題的實踐與思考,集中展現了法官們的素養和智慧。』沈志先說。
兼具實踐性與思辨性
庭審駕馭之外,法律適用、裁判文書寫作、訴訟調解等能力是法官必需具備的工作技能,因此,這些內容理所應當地成為了《法官智庫叢書》的最初選題。
2009年12月出版的《訴訟調解》是整套『叢書』中的『開山之作』,全書圍繞『案結事了』這一訴訟中的根本目標,詳細論述了調解的不同階段、不同類別案件的策略、方法與技巧,總結了法官嫻熟運用法律和生活經驗,分析當事人心理,平衡當事人利益的調解技藝。之後是匯集刑事、民事、行政等不同類別的《駕馭庭審》、《法律適用精要》、《裁判文書制作》相繼出版。這些承載資深法官豐富經驗的心血之作,此後也成為了上海初任法官培訓的指定教材。
證據規則的應用是法官進行法庭調查、使法律事實最大限度地還原、接近客觀事實的必經程序。為此,『叢書』相繼推出了《民事證據規則應用》、《刑事證據規則研究》、《行政證據規則應用》3冊,從第一手審判資料出發,對現行證據制度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反復的論證,同時也為法律界深入研究證據規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2009年4月,國務院正式確立了在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國家戰略目標。上海法院隨即於當年建立了金融專項審判機制,並審理了一批新穎、疑難和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金融案件。『叢書』之一《金融商事審判精要》應運而生。全書圍繞涉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票據、理財產品以及其他金融糾紛案件,對每一種糾紛類型,除了審判實務、理論闡述和觀點辨析外,都特別強調貫穿始終的金融審判理念與價值取向。該書出版後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領導、其他法律界人士、學者等各個方面的積極肯定和高度關注。
法律方法具有多樣性、多層次性的特點,法官在適用法律時經常面臨解釋與選擇的困境。面對各種具體案件,應當采用何種標准、作出何種判斷、選擇何種結果,這是法官無法回避的問題。前不久,『叢書』之一的《法律方法論》正式出版。『理論性較強,思辨色彩比較濃是本書的一個特點。』該書副主編、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劉言浩告訴記者。據介紹,該書立足於司法實踐,總結提煉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的法律方法,這一選題在當下我國法學理論界也屈指可數。
目標定位追求精品
去年9月中旬,上海法院啟動『規范自由裁量權行使』法官全員輪訓工作,此舉旨在促進適法統一,確保司法公正,目的是從程序和技能兩方面,使辦案法官進一步樹立正確合理的司法自由裁量觀,努力實現自由裁量權行使的合理規制和法官素養能力的不斷提昇。而作為此次輪訓學習書目和培訓教材的《法官自由裁量精義》,正是『叢書』之一,授課的老師也正是參與寫作的資深法官。
記者了解到,該書通過匯集、解剖典型案例,梳理、檢討常見問題與分歧,演繹、展示自由裁量的過程及其規律性,闡釋審判思路,提煉裁判規則,歸納裁量方法,是一部將相關法理與具體實務問題結合起來進行系統研究的博大精深之作。
是的,追求精品正是上海法院編撰《法官智庫叢書》的目標和定位。為此,他們提出了對『叢書』采用統一主題、統一體裁、統一要求、統一風格的標准,並在內容上不斷精益求精。
據介紹,『叢書』中的每一部書都要經歷包括確定選題,由牽頭負責的同志初步擬定寫作大綱,編委會討論,然後由每一章節的作者擬制細目等程序,再討論確定編寫綱目、進度要求,動筆之後嚴格按規定時間交稿、統稿。成稿之後,有的還要征求專家學者的意見,修改定稿。據粗略統計,每本書編寫過程中都要經歷5至10次的座談討論,而總體層面上的『叢書』的編輯工作會議至今已開過11次之多。
以新近推出的《法院文化》一書為例,寫作之初即明確定位:不僅要有實踐總結,更要有理論探索,要體現法院文化建設的規律性、哲理性,要有前瞻性、獨創性、邏輯性,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味,要體現法治的緯度、歷史的厚度、文化的深度和實踐的廣度。該書在2010年底形成初稿後,又字斟句酌,進行了三次篇幅較大的修訂,最終,其理論與實踐的成果,充分體現了新時代人民法院『法』的內涵、『院』的特色、『文』的品位、『化』的功能。
現在,《法官智庫叢書》已不僅局限於法院內部學習、交流,還被送往政府、人大等相關部門,並且被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最高人民法院圖書館、多所法學院圖書館等收藏。前不久,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高等法院圖書館館長專門致函上海高院,對其所贈『叢書』表示了誠摯的謝意。
融合理論與實踐提昇素養和能力
訪談對象: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沈志先
記者:上海高院為什麼要組織編撰《法官智庫叢書》?
沈志先:早在2004年,我們就組織力量編寫出版了《法官素養與能力培訓讀本》,作為全市三級法院法官集中輪訓的教材。此後新的形勢和任務,對法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09年,為深入推進中央政法委部署的三項重點工作,努力將涉訴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回應人民群眾對司法的需求和期待,高院黨組決定再對全市法官開展訴訟調解能力的輪訓,為此組織有豐富調解經驗、又有理論功底的法官編寫《訴訟調解能力培訓教材》。
在此過程中,我們感到上海法院有必要將法官的審判思路、辦案經驗和理性思考加以系統總結,並作深度挖掘和前瞻研究,由此萌發了編撰《法官智庫叢書》的設想。這一設想得到了高院黨組的支持。
從實踐情況看,編撰『叢書』意義重大,不僅因此促進了審判執行工作優質高效的完成,而且帶動了上海三級法院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的提昇,推動培養和造就實踐型學者、專家型法官,為上海法院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積累了人纔資源。
記者:請介紹一下你們是怎樣對《法官智庫叢書》定位和選題的?
沈志先:我們將《法官智庫叢書》定位於實踐型開放性科學性的學術著作。所謂實踐型,是指『叢書』由上海三級法院審判經驗較為豐富的資深法官編寫,『叢書』所有的素材都來自於審判實踐,凸顯了立足法官審判需求,回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發展要求的實踐特色。
所謂開放性,是指『叢書』堅持司法觀點的與時俱進以及主題內容的與日俱增,首批出版了8本書後,隨著司法實踐的不斷深入,又增加了證據規則研究、海事、金融商事、未成年人審判等,可以這樣說,『叢書』的選題是根據審判實踐的需要和法官的實際需求而不斷擴充的。
所謂科學性,是指『叢書』研究內容不局限於實證之分析,而具有一定的法學理論深度和理論研究價值,這也是該批著作的學術價值所在。
記者:《法官智庫叢書》的出版發行在法院內外起到了哪些作用?
沈志先:在法院內部,『叢書』編撰過程是法官智慧集聚和經驗傳承的過程,是法官的法學素養、司法技能與司法經驗自我總結提高的過程,也是法官的知識儲備自我更新的過程。同時,高院充分利用『叢書』作為法官的培訓教材,有利於法官群體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共同提高。
『叢書』的出版也為人民法院加強與民意的溝通,開展學術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一方面,我們法官的思維方式、審判的心路歷程通過『叢書』向社會公開,為法律工作者、法律院校師生、人民調解員等提供了解法官思維的路徑、研究法學課題的素材、解決法律爭議的方法、評判法律問題的尺度。另一方面,還能讓社會公眾看到法官是如何依法明斷,定分止爭,知曉裁判背後的法律原理和法律精神。這既為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識提供了幫助,也有助於保障公民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從而實現人民法院在民意溝通質量和效果上的進一步提昇。
-專家點評: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鄭少華教授
上海高院編寫的《法官智庫叢書》,其價值首先體現在引領審判實踐上:其一,匯集審判之精華。即將審判經驗與審判技藝通過叢書的形式匯聚在一起,使後來者可以通過該叢書的研讀、學習與熟識審判精華,並嫻熟地運用之。其二,審判經驗與審判技藝的交流平臺。一批優秀的法官通過編撰該叢書,可以形成一個交流優秀學識與經驗的平臺;而法官們通過對這套叢書的閱讀,又可以形成一個交流審判經驗與技藝的更大平臺。其三,激發法官為『榮譽』而審判的精神。上海高院在主持這套叢書編寫時,對作者隊伍進行了嚴格的遴選,通過這種遴選也激發了法官為『榮譽』而審判的精神。
對法學教育來說,這套『叢書』對法律解釋學和培養法科學生將起到很好的作用。隨著我國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法律體系的形成,法學研究與法學教育已進入一個『法律詮釋』與『法律解釋』者的時代。也就是說,在法律體系形成之後,法學教研更多的應該不是『立法論』的立場,而是『解釋論』的立場,應該通過對法律的解釋來完成法律對社會治理的任務。就此而言,《法官智庫叢書》是法律解釋論立場的典范,可以說,該『叢書』推動了中國法律解釋學的發展,進而為法學教研的解釋論轉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因此我認為,『叢書』也可以引入法學院校,作為法科學生,特別是研究生階段的教科書。法科學生要真正成為合格的法律人,十分需要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共同訓練。目前,正是教育部與中央政法委共同實施卓越法律人纔培養方案之機。衷心希望上海高院率先將該『叢書』作者帶進財大法學院,開設『法官智庫講座』,讓未來的法律人共同分享法官們豐富的審判經驗與優秀的法律技藝,推動卓越法律人纔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