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這個熱門話題下,禪城不少職能部門宣佈,本系統信息技術系統“智能××”已經或者逐步建立起來,將爲城市管理帶來巨大變化。且慢歡呼!現實是,智能公交站牌爲何還是不能提供精準的公交到點信息?停車誘導牌爲何還是一塊黑屏沒有信息顯示?市民真實的感受與智慧城市管理的美好圖景有着不小距離。筆者以爲,先進的技術手段永遠只是城市管理中的支撐,克服信息技術的工具理性,探索科學有效地將城市管理理念與技術工具的結合,纔是提升城市管理的重要之義。
佛山開啓智慧城市建設兩年有餘,但人們逐漸意識到,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之上的智慧城市管理問題並不是IT專家可以解決的。比如,智慧城市首先遭遇的就是“小馬拉大車”的尷尬。
要解決城市治安問題,智能監控系統就交給公安部門;要優化行政審批管理,就交給行政服務中心牽頭;要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就交給交通部門執行……這種由某個局牽頭的上馬智慧管理系統,已經成爲一種思維定勢。
兩年後的今天,在多個信息基礎平臺建設完成後,牽頭部門陷入了“小馬拉大車”的尷尬。由於缺乏協調力度和權威,面對一些強勢部門、單位,協調成本大大增加。且不論當初向市民描繪的智能應用多麼富有想象力和吸引力,僅僅是信息的蒐集、提供就存在不小的瓶頸,其背後是受制於傳統管理體制,各部門繼續按照條塊分割的管理進行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網絡自成體系,交警、交通、行政服務各管一塊,信息資源自然難以實現交換共享。
事實上,條塊分割的管理思維與信息技術應用於城市管理之間產生先天邏輯悖論。只有將此前各個部門分門別類的管理領域進行互聯互通、協同工作,將單個技術、系統的功能集聚共享,才能再造城市管理流程,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由此,智慧城市管理纔會爆發出新的管理效能與優勢。但目前,不同部門上馬的指揮管理系統應用目標不同、建設標準不同、利益不同,信息化服務卻“沒有信息”也就可想而知了。
信息技術工具需要跨越智慧城市管理的鴻溝在於,智慧城市的建設管理需要整座城市從上到下進行整體統籌佈局,將科學的城市管理理念與技術進步相結合,其遊戲規則、參與者的分工、利益分成等大的生態環境都亟須重新建立。閻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