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廣州文史
文/江勵夫
“廣州城市原點”是廣州近年新造的景點。它以銅材仿南越王墓出土之龍鳳雙環玉佩形狀鑲於地面,直徑約三米。設置雖簡,卻有文化意義。它在年前舉辦的“新廣州好”百景評選和“新羊城八景”評選中,分別被選入第38景和第16景。報上刊出該景點照片有如下說明:“廣州城市原點在廣州人民公園南廣場的圓形廣場圓心處設立。在告知世人廣州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同時,也爲廣州城區確立了原點地標。”
“城市原點”涉及廣州的文史地理,有兩點可議之處。
一是設計製作。該標記圖案取材於南越王墓的陪葬品玉佩。該玉佩原置於屍體的左肩,雙環中空,刻有龍鳳和雲紋。中心圓孔,是表示龍鳳飛騰昇天的通道。鳳引路,故在上;龍隨鳳飛,故在下。雲紋喻天。寓南越王(龍)死後昇天之意。這是楚文化的徽記(鳳是古楚人的圖騰,古嶺南屬楚)。設計者似未解箇中含義,仿製時龍鳳雲紋圖案不甚清晰,且把中心圓孔給堵了。此舉欠妥。通道既被堵塞,龍鳳飛天無路,有乖原意。初期還讓遊人在堵塞的圓心處踩踏,後加圍欄,才避免這種情況。
最早的城垣
爲秦代任囂所建
二是地點選擇。選擇該處爲廣州城市原點,值得商榷。迄今未見有何歷史文獻或考古發現,證明該處爲廣州城市原點。
廣州城市原點在哪裏?這要從廣州最早的城池說起。
根據古籍記載,廣州最早的城垣爲秦代任囂所建,後人稱爲任囂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平定南越,任囂受命爲南海郡尉,築城爲治所。南宋方信孺《南海百詠》引北宋初鄭熊的《番禺雜誌》雲:任囂城“在今城東二百步,小城也,始囂所理,後呼東城。今爲鹽倉”。
據考證,宋代鹽倉在今舊倉巷和倉邊路一帶,東城在今倉邊路以東。倉邊路原是一條小河,叫文溪(甘溪);依水築城,任囂城的方位,應在今中山路靠近農講所一帶(一說在倉邊路以西)。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天下大亂,任囂臨終命趙佗繼位並示意立國,任死後,趙佗依囑擁兵割據,自稱南越王,在任囂城的基礎上擴建城垣,後人稱爲趙佗城,又名越城,“城周十里”,範圍擴大到東至今芳草街附近,西至華寧裏,南到西湖路北,北到越華路。文溪之西爲王城,建越王宮(參閱曾昭璇《廣州城址的歷史地理研究》)1974年在中山四路市文化局大院地下一帶發現越王宮走道,可知越城遺址既有文獻爲據,亦有考古物可證。
漢初,南越國傳位至趙興,丞相呂嘉叛漢,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漢兵南下平叛,一場大火,越城被毀。戰後“漢築番禺城於郡南六十里爲南海治”(見《讀史方輿紀要》,又據曾昭璇考證,此新築之番禺城在今順德簡岸)。至三國時孫權任步騭爲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治所從梧州遷到廣州,乃將越城修復。此事《水經注》有載:“吳遣步騭爲交州……建安二十二年( 217年),遷州番禺,築立城郭。”
以後,廣州城屢次擴建,但城市中心仍在今北京路北段。唐末劉隱爲嶺南節度使,其所據的廣州城,範圍約在今中山四、五路,越華路至北京路一帶。
劉隱的府第——“清海軍節度使府”(清海軍樓,也就是當時的南城門),建有雙闕,位於今北京路與西湖路交界稍北處。宋代改雙闕爲雙門,這一帶俗稱“雙門底”,清代改建爲拱北樓。2002年6月,在青年文化宮對面發現拱北樓基址,證實廣州古城中心在今北京路。
隋唐兩代官署均在今中山四路南越王宮遺址。至南漢,劉巖建宮城於今中山路以北財廳前一帶高地,宮城之南爲皇城,範圍相當於唐代廣州南城,在今中山路以南、西湖路以北,仍以今北京路爲中軸線。皇城南面擴爲新南城(今西湖路以南,文明路一大南路以北)。
宋代,廣州城大擴展。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加築子城,復築甕城(合爲中城)。英宗始平二年(1065年)始築東城。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重修東城,得越城遺址,復更築之,袤四里”1071年,始筑西城,“周十三裏”“於是三城並峙”。城市範圍擴大到:東至今芳草街,西抵人民路,南至南濠街、大南路、文明路。原爲南城門的清海樓,此時居於城中央。
明清兩代,清海樓——拱北樓依然是廣州城市的中心點,雙門底成爲廣州城市的中心區、鬧市區,有書坊、古玩鋪及花市,北京路爲廣州城的中軸大道,而行政中心——藩署就在今財廳前。
以上是廣州城市起源和歷代城址變遷的大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廣州城市原點並不在“人民公園南廣場的圓形中心廣場圓心處”,把該景點作爲“廣州城區的原點地標”缺乏依據。
越城是廣州最早
初具規模的城池
筆者認爲,越城是任囂城的擴大,是廣州最早的初具規模的城池,又是南越國的首都,故廣州城市原點應從越城遺址中尋找;該點不必是精確的圓心,只求大略在越城範圍之內而有紀念性的知名地點便可。
按此思路,則應選中山四路原文化局大院。此處既在越城範圍之內,又是越王宮所在,與財廳前(舊官署、行政中心)、北京路(雙門底、清海軍樓——拱北樓舊址)近在咫尺,且靠近番山禺山,見證廣州城的起源和發展,選擇在此處設立廣州原點地標,遠較人民公園南門前廣場圓心處合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