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1992年出生的謝浦在洪樓附近一家小麪館打工,每天工作12小時,才掙30元工錢。 |
“人生最大的追求是有份刷盤子的工作。”“天上掉下個饅頭給我吧!”這不是惡搞,是一羣“90後”大學生第一天找工作後發出的感慨。
從4日開始,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音舞分院的9名大學生在濟南開始了爲期十天的“生存挑戰”:身上只有50元,錢一旦用完就被淘汰。
異地謀生的這幾天,這羣“90後”經歷了什麼?
50塊錢花光,就被淘汰出局
5日一早,天色陰沉沉的,錢瑩來到街頭,開始發放傳單。傳單遞出去,有路人不耐煩地揮揮手,錢瑩有些尷尬,連忙把傳單收回。
如果不是這場特殊的“生存挑戰”,這個“90後”小姑娘根本不會想到自己會幹這樣的活。錢瑩是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音舞分院大一的學生,從4日開始,他們9個同學來到濟南,開始了一場爲期十天的特殊實踐。這項實踐的規則是:每個人身上只留50元錢,吃飯和每日15元的房費要自己負擔,如果不能儘快找到工作賺到錢,50塊錢花光,就要被淘汰出局。
“這些隊員家庭條件都比較好,90%都用蘋果,平時根本沒有這樣的體驗。”帶隊老師孫海羅說。不過,開始時多數隊員並不緊張,“以爲可以憑才藝找到一份不差的工作。”
應聘連連碰壁,跑了一天沒吃飯
4日是活動開始的第一天,早晨8點,三組隊員興沖沖地出了門。然而,現實和他們的想法有不小的出入。
第一組隊員的定位相對明確:短期工,日結,去餐飲店打工是比較“靠譜”的選擇。一通奔波之後,三位隊員都在飯店找到了刷盤子、打下手的工作。
第三組隊員從山大中心校區一路走到了泉城廣場,“一連問了20多家店,都被拒絕了。”一次次碰壁讓幾個人情緒非常低落。這天上午濟南非常悶熱,下午一場大雨又噼裏啪啦地下了起來。三個隊員既着急又失落,都有些灰頭土臉,一直到晚上8點多,他們纔在芙蓉街找到一個發傳單的零活。
爲了省錢,三個人一整天都沒吃飯。
第二組的經歷也很“坎坷”,直到傍晚,三人才在一家咖啡廳找到了工作。“唯一的支出就是花3塊錢買了4個饅頭。”三個人從快餐店要了幾包番茄醬,每人幹啃了一個饅頭,剩下的一個饅頭,被小心翼翼包了起來,留着第二天再吃。
有積累後辭工,嘗試團隊創業
到9日,9位隊員都攢了一筆錢,多的有300多,少的也有120元,這些錢都是憑刷碗、洗菜、賣東西這樣的勞動一分一毛掙來的。
隊員謝浦在洪家樓附近一家麪皮店打工,每天從早9點幹到晚9點,刮土豆、擇菜、穿羊肉這些活一樣接着一樣,幾乎沒有閒着的時候。雖然工作不輕鬆,但每日的工資只有30元錢。幹了三天後,謝浦找到老闆,提出要漲工資,但老闆一口拒絕了。
而兩位在咖啡店工作的女孩,因爲領班一再刁難,選擇了辭職,她們從西市場批發來一些小商品,開始了擺攤的生活。“因爲受委屈掉過淚,也因爲別人的支持感動落淚。”
10日,隊員們放了半天的假。“高強度的生存鍛鍊讓一些隊員出現了身體不適的狀況,有的中暑發燒,有的臉曬得掉皮,有的一直拉肚子,需要休整一下。”孫海羅說。
就在同一天,他們都辭去了之前的工作。“先生存,有一定基礎後,再做自己想做的事。”當隊員們積攢了生活費後,他們開始重新做選擇,接下來,他們嘗試團隊創業,比如兩個人一起擺攤賣東西。
“最後積累的錢,我們想捐給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孫海羅說,這樣,看到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掙來的錢,能真正對別人起到作用,同學們這次體驗會更有收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