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晚,津門觀衆在大劇院欣賞到了一場古琴雅集音樂會。在現代化的大劇院裏欣賞古樸雅緻的琴聲,對許多觀衆來說是一件新鮮事。他們紛紛表示,古琴是中國幾千年的古樂器,聽古琴演奏就像在進行一場文化“尋根”之旅。參加這場演出的是當今最具代表性的8位古琴大師,各演奏流派的掌門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人。昨天下午舞臺試音期間,中國琴會名譽會長、古琴大師李祥霆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李祥霆現爲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曾師從查阜西學習古琴,是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古琴大師。他說,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爲第二批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是繼崑曲被授予這一稱號後,中國第二個入選的項目。古琴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活着的”、成熟的音樂藝術,也是流傳在中國古代文人和貴族間的藝術。在商周時期,古琴是上層統治階級和官員的必備修養。自清朝後期,古琴曾隨着國樂一起衰落。上世紀30年代時全國能琴者不到200人。而如今,他估計全國能琴者超過30萬人。
李祥霆對記者說:“古琴現在進入了發展的大好時期。人們接觸古琴的方式越來越多,它爲各階層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甚至追求。”
李祥霆告訴記者:“目前社會上對古琴還存在一些誤解,認爲清微淡遠是古琴的最高境界,還有的認爲古琴不是藝術而是‘道’,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他強調說:“清微淡遠只是古琴的一種表現形式和藝術類型,絕不是最高境界。我認爲古琴的藝術本質和境界乃‘涵天地之所有,秉古今之所懷’。人們用古琴來抒發對天地的認識和感悟,及對人生社會的感情體會和精神寄託。”
面對古琴的發展傳承問題,李祥霆表示,當前古琴發展狀況良好,已經到了如“初夏之暖”的境地。他說:“古琴能經過幾千年流傳到今天,早已證明它的藝術價值。它今後必然能得到更好發展,真正的藝術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
見習記者翟志鵬本報記者趙建偉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