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月13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經濟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8%,二季度增長7.6%。這是三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首次跌破8%。
雖然有一些擔憂的聲音,但絕大部分專家學者還是認爲,GDP“破八”是政府主動調整的結果。例如,經濟學家李才元認爲,必須認識到中國經濟的長期戰略和根本挑戰是“調結構”,而“穩增長”通常只是短期內的戰術動作。“經濟低迷時期往往正是調結構的最佳時刻,一定要把經濟下行的壓力變爲轉型的動力。”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經濟增長的減速,恰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開始“輕增速,重質量”的積極信號。
我國之前的高增長經濟模式,更多的是建立在低水平、低效率、高污染、高耗能的基礎上,因此雖然經濟總量做大了,卻也帶來了各種問題,例如環境污染、貧富差距過大、資源浪費嚴重、勞動效率低下等等。如果說三年前我們還在討論“保八”的問題,那麼現在,我們則應將重心轉移至解決經濟結構的問題上來,反思以往的發展模式,注重更有質量的經濟增長,制定公平合理的分配機制,讓民衆共同分享經濟增長帶來的成果。
就在7月13日至15日,溫家寶總理到四川成都調研時指出,當前經濟還沒有形成穩定回升態勢,經濟困難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我們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充分估計形勢的複雜性、嚴峻性,沉着應對,紮實工作,確保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那麼,要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唯有轉型,唯有改革。
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爲,“或者,竭力維持原有的增長體系,在投資與出口的溫牀上再多呆一些時候。或者,在維持基本經濟增速的過程中,進行痛苦的結構性調整……第一種辦法是飲鴆止渴,短暫歡愉的結果是長期的痛苦;第二種辦法是治本之術,在陣痛之後有可能使中國走向公平的國強民富的現代社會。轉型,刻不容緩。”
改革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永恆動力。一個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發展中大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近10%,經濟總量世界第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創造“中國奇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我們始終能抓住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體制性障礙,堅持改革,不斷釋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從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當前我國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改革進入深水區,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顯突出。比如,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物價上漲壓力加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等等。目前,我國經濟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大,說到底也與上述問題有關。這些問題的具體成因非常複雜,但在相當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不完善造成的,是發展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對這些繞不開、躲不過的問題,單純通過抓經濟發展來解決,只能觸及問題的局部或表面;迴避體制機制就事論事,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真正破解這些發展難題,真正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和新的競爭優勢。
而眼下經濟增速放緩,CPI壓力不大,這一形勢恰是給相應的改革提供了難尋的良機,如何抓住這一機會,將危機變成改革的契機,考驗着決策者的決心和智慧。正如溫家寶總理所強調的,要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與活力。今年的改革任務相當繁重,我們對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做出了部署,各地區各部門都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加以推進,堅決破除阻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