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糧價走高,帶動新一輪全球物價飆漲,也令各國輸入型通脹風險加劇,我國的食品價格也將難以“獨善其身”。
東方艾格分析師馬文峯測算,如果國際糧價平均上漲50%,那國內價格至少上漲10%。馬文峯說,從品種來看,穀物類價格受到的影響最小,這是由於中國穀物自給率比較高,加之今年夏糧實現豐產;但大豆的情況截然不同,目前我國大豆進口對外依存度高達80%,每年僅從美國進口就要上千萬噸,其受到的衝擊自不待言。
統計數據顯示,自2012年6月開始至7月23日,我國進口美豆價格由4289元/噸上漲至5303元/噸,進口成本累計上漲1014元/噸,價格漲幅23.64%。由此,國內各主要農產品現貨價格也普遍跟漲。其中張家港地區豆粕價格由3300元/噸上漲至4200元/噸,累計上漲900元/噸,漲幅達27.3%。
由於中國現在糧食的自給率已經到了90%以下,國內糧價對世界糧價的聯動反應比較敏感。因此,華元智庫創辦人張庭賓表示,國際農產品的大漲將再次推高中國的CPI。未來3個月內,中國CPI將很快探底,並將開啓新一輪上漲週期。剛剛被壓至3%以下的CPI,很可能再次面臨輸入型通脹壓力的炙烤。
西南證券分析師張仕元認爲,今年國內的氣候條件也不理想,因此三季度我國食品價格指數將扭轉持續走低的態勢轉頭向上。
按照張仕元的判斷,7月CPI仍會在2%左右波動,但8月CPI將重新回到2.2%以上,通縮問題不是我們應該考慮的。相反,要警惕下半年價格反彈的問題,做好商品的供應與流通渠道的梳理。
中國資產管理研究院院長、中國期貨信息網董事長楊宏森也表示,只要未來一段時間國際農產品價格沒有明顯回落,CPI反彈恐怕難以避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