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要在國際市場上爭得公平地位,還需付出巨大努力。關鍵要靠經濟實力的增強。目前我國的經濟總量還只是美國的四成,質量的差距更大,還得加緊"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也要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國際化水平,既包括在國際資源市場上的交易能力,也包括在國際組織裏、國際交涉場合乃至國際輿論中據理力爭的"中國聲音"
近日,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構召開會議,正式接受美國、歐盟和日本的請求,決定成立專家組,針對中國稀土、鎢、鉬三種原材料出口限制一事進行調查。這意味着稀土爭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中國稀土出口定價權豈能被人掌控
也就在近期,國務院新聞辦發佈了《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白皮書指出,中國稀土行業發展迅速,以23%的稀土資源承擔了世界90%以上的市場供應。由於中國稀土價格低廉,一些國家停止了本國稀土的開採,建立起戰略資源儲備制度,轉而從中國大量進口。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的稀土儲量分別佔世界的13%、19%和3.6%,但當前產量均爲零。日本也是中國稀土"賤賣"的直接受益者之一,有報道稱,其所用稀土的87%來自中國。
照理說,中國是國際市場稀土的主要供應者,對稀土出口應該有話語權和自主權,也應該擁有主要的定價權。然而世界上有個怪現象:中國出口什麼資源和產品,什麼跌價;中國需要進口什麼資源或產品,什麼漲價。比如我國是鐵礦石的世界第一大買家,去年進口6.86億噸,數量增長10.9%,金額支出卻增長了40.9%,我國鋼廠陷於低利潤甚至虧損境地。
中國的稀土出口也被人掌握着定價權,結果"工業黃金"被壓成"白菜價"。此次稀土爭端,起因於中國要部分限制稀土等原材料出口,以保護本國自然資源和環境;而美歐日等指責中國的出口限制政策"違反了世貿組織規則和中國入世議定書中的相關義務,目的在於保護國內產業,影響了國際市場的正常競爭"。他們的理由是,我國當初在加入世貿組織時所承諾的產品出口管制名單中,沒有稀土這一項。他們根本無視中國稀土開採造成的嚴重環境污染問題,對中國加強稀土開採管理和環境、資源保護進行無理指責。我們對此理當堅決不予理睬,而現在要做的,是讓世貿組織瞭解真實情況。
我們自己首先要統一思想和行動
中國要在國際市場上爭得公平地位,還需付出巨大努力。關鍵要靠經濟實力的增強。目前我國的經濟總量還只是美國的四成,質量的差距更大,還得加緊"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也要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國際化水平,既包括在國際資源市場上的交易能力,也包括在國際組織裏、國際交涉場合乃至國際輿論中據理力爭的"中國聲音"。
眼下更重要的,是自己內部必須統一思想和行動,這樣才能牢牢掌握稀土問題的主動權。開採與環境、資源保護應該統籌協調。一段時間裏開採多少數量、出口多少,理應由我們自己掌握;至於在哪裏開採等等,也都要有合理的規劃。
稀土開採分爲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礦3種工藝,都要付出環境污染的巨大代價。比如,以池浸工藝每開採1噸稀土,要破壞200平方米地表植被,剝離300平方米表土,且嚴重污染水體。原地浸礦法是近幾年推行的新工藝,在山上鑽孔,將化學藥劑通過孔洞直接灌入山體,再將稀土從山體中提取出來。但這不過是把污染由地表轉移到了看不到的地下,對地下的污染程度更大,時間更長。稀土冶煉分離環節對環境也有很大的污染和破壞。據測算,生產1噸稀土氧化物要消耗7噸左右強酸,超出標準十幾倍至上百倍。由此,有稀土礦藏的地方政府應該切實負起管理責任,自覺制止不正確的政績觀,對那些無資質、亂開採的礦業企業尤其小企業要堅決整頓,不要做爲了賺點小錢而透支環境的傻事。
一定要制止各地在對外出口中的過度競爭,過度競爭就會相互壓價,"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造成中國稀土在國際市場上低價的"既成事實",造成我們定價的被動。《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強調,我國將加強稀土行業的科學管理,絕不以犧牲環境爲代價換取稀土行業的發展;同時要把提高稀土的科學開發和應用技術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加快推進稀土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但願相關各方都確立國家利益至上的意識和責任感,加強科學管理、保證有序貿易,共同積極應對來自外部的無理施壓。
回過來說這次稀土爭端,不管結局如何,其實都有一定意義:就是通過爭奪話語權的較量,更好地宣示我們的主張,包括努力改變以前加入世貿組織時因疏忽而不合理的承諾。(周錦尉作者爲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副會長)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