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軍事外交是國家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同志爲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軍事外交充分發揮獨特優勢,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交往格局,爲促進國家關係的全面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促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的十年,是我國把握機遇、快速發展的十年,也是軍事外交工作銳意創新、成就輝煌的十年。
一、蓬勃興起的中外聯演聯訓
進入21世紀,全球非傳統安全問題重要性日益上升,我國安全威脅的綜合性、複雜性、多變性凸顯。同時,世界新軍事變革蓬勃發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加速推進。我軍積極適應形勢變化,主動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開創了中外軍隊聯演聯訓的合作形式,進一步加強與外軍的交流互鑑,提高了共同應對新挑戰新威脅的能力。
聯演聯訓成爲軍事外交工作的突出亮點。2002年,我與吉爾吉斯斯坦舉行首次中外聯合軍事演習,迄今與30多個國家軍隊舉行50餘次雙邊和多邊聯合演習和訓練,尤以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的系列演習備受國內外矚目。經過十年的發展,聯演聯訓的合作對象從以周邊國家爲主向歐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國家擴展,演習地域從邊境地區和沿海地帶拓展到戰略縱深和內陸腹地,參演力量從以陸軍爲主向海、空軍以及三軍聯合行動拓展,演練內容從反恐向維和、救援、護航、衛勤、安保、特種作戰等多個領域延伸,逐步走上了常態化、機制化發展軌道。根據聯合演習和訓練的各自特點,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練模式。大規模聯合軍演投入兵力較多、持續時間較短、高層活動安排密集,按照戰略籌劃、戰役組織、戰術實施的方式展開,既體現高度互信,又確保演習的順利實施;聯合訓練一般規模較小、歷時較長,通常採取混合編組、共同施訓、聯合指揮的模式,有利於官兵進行深度交流。
聯演聯訓的創新實踐,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取得政治外交軍事多重效益。我與上合組織成員國舉行的聯合演習,大多以反恐爲主題,有力震懾了“三股勢力”,對於應對共同安全威脅、維護地區安全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聯演聯訓拓展了對外軍事交往的領域,是務實合作深入發展的重要標誌,對於增進國家間的軍事互信乃至戰略互信,豐富對外關係內涵發揮了特殊作用。近年來我與周邊國家連續舉行規模不等、形式多樣的演訓活動,促進了雙邊軍事關係深入發展。聯演聯訓是提高軍事訓練水平的重要途徑,通過與外軍長時間、近距離的接觸交流,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在軍事思想、作戰指揮、部隊訓練、裝備運用、後勤保障等方面吸取了外軍有益經驗,同時也檢驗提高了我軍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有國外媒體評價,不斷興起的中外聯合軍事演習,意味着幾十年來習慣關起門來搞建設的中國軍隊揭開了神祕面紗,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二、務實活躍的多邊軍事外交
隨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多邊對話與合作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作用顯著上升。多邊是中國外交的重要舞臺,已成爲軍事外交戰略佈局的主要內容。我軍廣泛參與多邊機制,着力與有關各方加強對話、交流與合作,積極應對共同挑戰,維護共同安全。
亞太是當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區。超越冷戰思維和軍事同盟模式,構建公正合理、開放包容的新型安全機制,是本地區多數國家的普遍訴求,也是維護我國家利益的客觀需要。近年來,在我軍積極參與和大力推動下,上合組織防務安全合作穩步發展,建立成員國國防部長會議機制,召開成員國軍隊總參謀長會議,9次舉行聯合軍演,並在人員培訓、邊防合作等領域開展廣泛交流。上合組織防務安全合作秉承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已成爲區域安全合作的典範。保持良好的東亞安全合作,對於鞏固我在國際地區格局演變中的有利地位具有重要影響。我軍積極參加地區防務對話與合作,在東盟地區論壇、東盟—中國、東盟—中日韓等機制下與各方廣泛交流。特別是積極迴應東盟國家倡議,推動建立東盟防長擴大會(10+8)機制,並確立了“相互尊重、主權平等、協商一致、照顧各方舒適度”等安全合作原則,參與人道主義援助與救災、維和、反恐、海上安全、軍事醫學等5個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務實合作,對於維護地區共同安全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我軍重視其他地區組織在國際安全事務中的作用,與歐盟、非盟、北約等開展了不同形式的交流,增進了相互理解與信任,拓展了國際安全對話空間。
多邊場合是各國闡釋政策主張、傳播安全理念的重要舞臺,是爭取國際話語權的前沿陣地。近年來,中國軍隊領導人及軍隊專家學者越來越多地登上香格里拉對話會、亞太合作理事會、雅加達國際防務對話會等國際講臺,宣示防禦性國防政策,宣介構建和諧亞太理念,迴應外界對中國軍力發展的關切。我軍發起創辦了“香山論壇”等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安全對話品牌,主動設置議題,引導國外智庫人士客觀認識中國和中國軍隊。
三、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軍隊良好形象
隨着我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歷史性變化,世界聚焦中國、中國影響世界的效應不斷顯現。同時,在國際輿論中,對我軍力發展的誤解誤讀依然存在,各種“妖魔化”中國軍隊的報道不時出現,塑造我軍良好國際形象面臨艱鉅挑戰。只有從戰略和全局出發加強公共外交工作,積極主動與外國媒體和公衆溝通交流,才能爭取更多理解支持,爲軍隊建設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高層軍事交往權威性強、影響力大、關注度高,是開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平臺。軍隊領導人在出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土耳其、新加坡等國期間,利用參訪外軍院校和著名智庫、出席國際會議等機會,發表公開演講,介紹國防政策和軍隊建設情況;與外國國會議員、外軍普通官兵、二戰退伍老兵等座談交流,接受各種形式的媒體採訪,積極做好增信釋疑工作。這些活動展示了我軍領導人的外交風采,彰顯了中國軍隊的開放與自信。
在信息時代,話語權決定主導權,傳播力決定影響力。針對甚囂塵上的“中國軍事威脅論”,中國自2002年以來先後發表5部《中國的國防》白皮書。爲更好地向世界說明中國軍隊的有關情況,中國於2007年設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2008年首次舉行軍隊新聞發佈會,2011年建立國防部例行記者會制度,及時發佈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大信息,積極就涉軍敏感問題迴應輿論關切,擴大了我軍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多次安排外國記者赴部隊院校參觀採訪,組織軍隊專家學者與西方主流媒體資深編輯、意見領袖坦誠交流。媒體紛紛反映,中國軍隊展示出更加開放透明的姿態,當涉及中國國防安全和軍隊建設的重大事件發生時,越來越能及時聽到來自中國軍隊的權威聲音。
文化傳播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特點,在公共外交中具有重要作用。我軍通過組織文體團組赴外交流、儀仗隊參加外國慶典、召開《孫子兵法》研討會、製作反映中國軍隊風采的外宣品,利用海軍艦艇出訪、醫院船赴外執行醫療服務任務、舉辦國際學員周等渠道,主動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軍事文化,在互動交流中拉近彼此距離,增進了外國公衆對我軍的瞭解和認同。
四、爲維護世界和平發揮重要作用
強大的人民軍隊,不僅是我國和平發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新世紀新階段我軍肩負的歷史使命,賦予了軍隊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崇高職責,明確了軍事外交工作的光榮任務。
十年來,中國軍隊參與國際和平與安全事務的領域之廣、力度之大、成果之豐前所未有。我軍認真踐行和平發展、和諧世界、新安全觀等重大戰略思想,迄今與22個國家的防務部門和軍隊開展了機制性戰略磋商和防務對話,着力增進軍事互信,積極維護國際和地區和平穩定;派出維和官兵近2萬人次,參加15項聯合國維和行動,使中國目前成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迄今連續派出12批海軍艦艇編隊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爲4700餘艘中外船舶提供護航,維護了國際海上通道安全;以軍隊官兵爲主組成的國際救援隊,先後9次赴受災國執行救援任務,多次派出醫療、防疫、直升機等軍隊專業力量參加國際災難救援,向26個受災國提供緊急人道主義物資援助;海軍醫院船出訪亞非拉9國,爲當地民衆提供醫療服務達3.2萬人次;向22個國家提供掃雷援助,幫助消除戰爭遺患等。這些行動贏得廣泛國際讚譽,展示了我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我國是致力於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社會主義國家。我軍參與國際和平與安全事務,充分體現了中國外交的獨特風格和軍隊建設的實踐特色。中國軍隊嚴格按照《聯合國憲章》和相關國際準則,組織實施涉外軍事行動,充分尊重當事國主權和意願,堅持平等協商,不強加於人,不干涉別國內政;奉行開放合作的理念,積極與各方就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的現實問題進行磋商,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開展務實合作。與歷史上強國崛起時尋求武力擴張不同,中國軍隊“走出去”的目的是和平的,方式是合作的,效果是共贏的。參與國際和平與安全事務已成爲中國軍隊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我軍建立完善了國際維和、災難救援、海上護航等制度機制,組建了相關任務部隊,加強了針對性訓練,注重統籌部隊建設和參與國際安全合作的關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履行國際義務。
回首過去歲月崢嶸,展望未來重任在肩。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仍將面臨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軍隊現代化建設任務十分艱鉅,軍事外交工作必須自覺服從服務黨、國家和軍隊工作大局,繼續深化對外軍事關係,不斷拓展務實性合作,注重理論研究和戰略謀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工作創新,爲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