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面試官的教子手記
本期登場:《下一代的競爭力》 (漓江出版社) (美)蔣佩蓉著鄧瑜譯
我們每個父母都會面臨的現實是:我們所接受的是幾十年前的教育,而我們培養的是要在幾十年後的國際化社會中立足的孩子。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否已經明確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具備什麼樣的品格和能力?作者以近20年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面試新生和培養3個優秀孩子的親身經歷,向我們一一揭示如何養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孩子……
幾天前和朋友一起吃飯,她給我講了一個朋友的故事。那個朋友和她十來歲的孩子矛盾重重,於是她決定把孩子送往加拿大去接受優良的教育。孩子根本沒有學習和讀大學的欲望,也不願聽他父母的建議、威脅、說理或是哄騙。這是孩子的過錯嗎?我說,如果父母都是忙碌不堪的職場人士,那結果就會是這樣。
我常常看到這樣的悲劇。許多忙碌而成功的父母認為,孩子成功的關鍵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更好的教育就意味著需要更多錢來支持)。讓我困惑不解的是,實際上,他們自己就是撫養孩子的最合適的人選,這些聰明人為什麼要說服自己,把他們最寶貴的資源———孩子,托付給溺愛孩子的祖父母或『職業看管人』,或者乾脆把孩子送往一個『更先進的文化環境』接受教育?誰更愛孩子多一些?是他們自己,還是那些保姆?要知道,保姆沒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沒有完整的家庭使命感。把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打發到美國或歐洲,就能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教育,並使他們突然之間就願意聽父母的話了嗎?
在有孩子之前,我先生和我花了許多時間幫助『太空小孩』,如為一些只身住在洛杉磯的孩子們提供諮詢幫助(他們的父母在亞洲工作)。我們看到整整一代聰明又有天分的孩子的掙紮和困惑:為什麼聲稱愛自己的父母,卻不想花時間和自己相處?父母對他們的要求無非就是好成績。我們聽說有這樣一位極端的母親,她兒子自殺了。
我出生於臺灣,是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長大的。我的祖母認為我和兩個妹妹是女孩,不值得受教育。而我的父親作為家裡的長子,注定要繼承一個龐大的商業王國。他的想法和祖母不同,他把我們送到加拿大讀書,那時我們的周邊環境中沒有其他中國人。我父親一再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要汲取其精髓,並化為己有。
我在對有色人種存有偏見的英國文化中長大,逐步形成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也沒有認為哪一種文化是『高級文化』的錯誤觀念。現在我住在北京,在這裡我反倒發現了一種讓我自己煩惱的大眾傾向———認為一種文化比另一種文化好。父母在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面臨各種選擇時,這種傾向顯得尤其真切。在嘈雜聲中,他們或者支持這種教育體制或是支持那種教育體制。但最好的教育體制應當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選擇的,父母和孩子在這個選擇、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還可以成為友好的伙伴。
不要將問題兩極化為東方和西方,我相信不管一個孩子是在哪種教育系統中長大的,他都可以成功。我認為只有一方面存在,另一方面纔成為可能。
我的大兒子凱文就讀於一所國際學校,在和這所國際學校的孩子們面談之後,結合當麻省理工學院面試官的經驗,我已經對最好、最聰明的孩子在這兒的生活結果有了第一手的資料。其實,我自己也質疑為這種教育投入這麼多錢是否明智。不過,既然凱文在六年級的時候纔到中國,之前又沒有任何中國式教育的背景,他以後還必須返回美國讀大學,那麼,他就需要在一種全英語教學的環境裡完成他的中學教育。
1
蔣佩蓉、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