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媒體報道,倫敦奧運會的一些場館和建築是使用房屋拆遷的舊建材翻新建成的。更絕的是,精明的英國人在倫敦奧運會後,還將把一部分場館拆解或者“縮編”,拆下來的建材重新轉賣給英國各地的市政工程,甚至是下一屆奧運會主辦國巴西。(8月2日《東南快報》)
大型體育場館的賽後利用是世界級難題。或許是金融危機的衝擊,經濟下行的壓力,才導致英國人如此地精打細算。但他們的“精明”和“摳門”,或許能給我們的公共體育場館建設運營一些有益啓示。
長期以來,我國在公共體育場館建設運營方面存在着兩大問題。一方面,在建設上過於氾濫。凡有賽事,大都興建大型的體育場館,運動會辦完了就閒置,而真正滿足公衆日常鍛鍊健身需求的社區體育場館卻較少。
另一方面,在經營上入不敷出。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有85萬個體育場館,其中65%一年中基本沒有收入,經營極其慘淡。作爲2008年北京奧運會標誌性建築物之一的“水立方”,據相關運營公司透露,去年,旅遊參觀遊客總人數下降了30%左右,年虧損達上千萬元。
各種運動會、展覽會、節慶活動等留下的大小場館,都是用納稅人的錢修建的。怎樣建設使用、如何維護運營、服務於大衆,考驗的是政府的決策能力、管理智慧和服務水平。首要的是在建設理念上充分聽取民衆意見,科學決策。儘量通過改造利用,控制大型場館的規模與數量,不妨借鑑一下倫敦奧運場館建設的“摳門”。同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場館建設的合理分佈與功能完善,做到交通、餐飲、娛樂等場所相配套,爲今後方便對公衆開放,活躍全民健身市場打下好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在管理運營上求新求變。這些場館不僅要着眼於後續利用,更要深度開發,使其煥發新的活力;不僅要保持舉辦運動會時的光環和榮耀,更要定位轉型、整合資源、拓展市場,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從而在服務社會、服務大衆中華麗轉身,謀得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