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沈晚二人轉”——《特產》
特產,纔剛剛開個頭兒
各位讀者,沈晚二人轉的兩位轉星趙本地和宋彤彤今天開始駐場,給各位奉上“最瀋陽”的精彩絕活兒。開場頭碼戲唱的是“特產”,更多的好戲還在後頭。
沈晚二人轉,轉的是瀋陽——瀋陽的人兒、瀋陽的事兒、瀋陽的味兒。沈晚二人轉,唱的是最瀋陽——最瀋陽的特產、最瀋陽的行業、最瀋陽的產品、最瀋陽的品牌……更是“最瀋陽”的生活。
沈晚二人轉,要大夥兒來捧場,要是不捧場,唱得再好那也算“白扔”。欄目辦好了,看着對心氣兒了,請大家報紙網上電話微博都來參與,用二人轉的詞兒——樓上樓下前前後後左左右右,齊刷刷地來點兒掌聲,謝謝啦!
沈晚二人轉,不看白不看;看完還不算,獎品還不斷。看着報紙參與,拿着紙筆互動,打着電話嘮嘮,敲着鍵盤侃侃!小獎天天有,中獎週週送,大獎月月給,時時關注咱!
時間:2012年7月
地點:瀋陽一居民家庭
人物:
趙本地男55歲
最瀋陽專版展示瀋陽“本地”賊必的玩意,好東西今兒個咱得可勁兒的“造”,這造來造去,在我們傳統百家姓裏就諧音成了“趙”,也就有了我“趙本地”。咋地,這名霸道不!
宋彤彤女51歲
本地要打造最好的品牌可不是忽悠呢,俺們要“送”給鄉親父老最當紅的產品,營造瀋陽紅火的氛圍,把紅“彤彤”的美好“宋”給你、我、他!
大舅來到咱的家啊/好東西帶了一扒拉/臘肉火腿和絲綢還有奉化芋艿頭/娃娃老媽笑開花/好吃的甜掉了全家牙/大舅臨走全家犯了難/人家回家咱給帶點啥/全家你我她/一時都抓瞎/這可愁壞了孩她媽/讀者朋友們來支招兒/看看瀋陽特產都有啥/也好讓咱大舅捎回家。
趙本地:我說,二他娘,他大舅從浙江來看咱了,給俺們家帶了不少好玩意啊,給你整了件絲綢的衣服,知道俺愛吃肉,還……還給……給俺稍了那嘎噠最帶勁的火腿呢。
宋彤彤:說點事那吭呲癟肚的樣吧,大舅這麼講究,那人家這次回去咱也得給人家帶點瀋陽特產啊,要不顯得多坷磣啊。
趙本地:竟擱那瞎扯,瀋陽哪有啥特產啊,要不給人家買點新疆的葡萄乾得了。也不能給人家整一箱套“老雪花”啊!
宋彤彤:瀋陽咋沒特產啊,要說“沒文化真可怕”,你也太膈應人了,那餃子、月餅,白酒……老鼻子了,不都是瀋陽特產啊,尋思啥呢啊!
趙本地:橫就是這點兒玩意,還有啥啊,還有啥,你告我還有啥,這給你能耐的,沒你不明白的了還……
宋彤彤:不愛跟你在那劃魂兒,咱瀋陽晚報的讀者都賊有文化,找他們問問,俺們這都有啥瀋陽特產!
趙本地:唉呀媽呀,咱咋忘了泥!這馬上就中秋了,咱瀋陽的月餅可是頂呱呱啊。什麼康福的、稻香村的,好利來的,老好吃了。
宋彤彤:你說的對啊,咱讓大舅再住兩天,到時候給他捎上幾盒月餅回家。嚐嚐地道的瀋陽味兒。劇本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