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詹懋海半個多世紀前,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鬥爭風起雲涌,一些剛剛脫離殖民統治的非洲國家,迫切希望建設自己的軍隊,一些尚未取得獨立的民族解放運動組織也向我國政府提出,希望派人訓練他們的游擊隊組織。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從地方大學提前畢業特招入伍,並有幸成爲中國援非軍事專家組的一員。
那是1965年初秋,我到國防部外事局(現名爲國防部外事辦公室)還不足3個月,時任外事局局長潘振武將軍突然找我談話,說組織上要派我赴坦桑尼亞執行軍事援助任務。經過緊張準備後,我便與其他幾位同志啓程飛赴非洲。當時,坦桑尼亞是英屬東非第一個獨立國家,剛剛擺脫殖民統治,國家的基礎設施十分薄弱,軍隊建設剛剛起步。在剛到達的幾個月內,我跟隨我軍營房建築設計專家組幫助坦建設警察學校,後來轉至軍官培訓專家組,深入茂密的熱帶叢林,開始執行祕密的軍事培訓任務。
那是地處坦南部距離縣城幾十公里的一片熱帶叢林,荒無人煙,一條泥濘而崎嶇的土路是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走進叢林約十幾公里,赫然出現一大片空地,幾座低矮的小木房和一排圓頂的茅草屋就是我們訓練和生活的營地。這裏曾是英國殖民者的第18號農場,我們營地的代號就是“18號農場”,主要負責訓練坦桑尼亞國防軍青年軍官。距離我們營地十多公里的地方還有個17號農場,那裏主要由中國軍事專家祕密培訓坦桑尼亞南部一些尚未獨立國家(安哥拉、納米比亞、津巴布韋、莫桑比克等)民族解放運動的自由戰士。當時坦桑尼亞等國被稱爲“前線國家”,曾是抗擊殖民主義爭取民族解放的最前沿,也是非洲其他國家自由戰士集結的大本營。專家組距離非洲南部未獨立的殖民地國家很近,隨時會受到各種不明身份武裝人員的威脅,這爲我們的叢林生活平添了更加神祕的游擊戰色彩。
在專家組中,我主要從事英文翻譯和對外聯絡工作,其他專家都是從全軍部隊、機關和院校抽調的師、團、營級的作戰、訓練和政工幹部,他們有的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有的曾赴朝作戰,不僅有着豐富的實戰和帶兵經驗,而且政治素質過硬。我們的任務就是教授毛澤東人民戰爭軍事思想、作戰指揮以及輕武器使用知識。主要課程有:軍事理論、政治工作,分隊戰術、輕武器射擊、兵種知識等,甚至還要教授土製地雷等非常實用的知識。
我們負責培訓的軍官都是精心挑選準備委以重任的優秀骨幹,有的還曾經在英國、加拿大等西方軍校受訓,他們視野開闊,思維敏捷。剛開始訓練不久,我們就敏銳地感到他們對中國專家的信任感不足,於是我們趕緊召開會議研究,決定主動與坦軍加強溝通交流。我們一邊加緊研究坦軍的培訓需求和特點,一邊加班加點備課,很多時候學員們已經休息,中國專家還依然在室外不顧蚊蟲的叮咬,點着汽油燈研究坦軍地形、堆砌戰術沙盤、準備想定作業。我們還經常利用業餘時間請坦軍軍官到中國專家營地做客,與他們一起分享我們省下來的罐頭,介紹中國的對非政策,講授中國戰爭經驗和建軍理念,還向他們學習斯瓦西里語,以增加交流的友好氣氛。當時加拿大在坦也有軍事顧問,學員們告訴我們,加國專家從不像中國專家那樣謙虛友好和熱情真誠,在對比中他們感受到了中國人的真心誠意,也逐漸增強了對我們的信任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們看到了中國專家專業精深的業務水平、上下一致的官兵關係和無私忘我的敬業精神,徹底打消了疑慮和不信任,雙方很快建立了親密的友誼。
明日請看一篇《難忘軍營裏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