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漫步泰晤士
-特派記者孫嘉暉本報倫敦8月4日電
中國人到底有多強大?看看奧運賽場,再看看倫敦商場,你便會明白,中國人的強大不光表現在能搶金牌上,還有到處搜街掃貨,一擲萬金將奢侈品帶回家。
這和奧運會有什麼關係?當然,中國奧運健兒來倫敦總不能光“掘金”吧,英國人才不做這賠本的買賣,來到英倫三島的衣食住行,特別是臨走了還要“打包”手信給親朋好友,一不留神錢包被掏空了,難怪有“代購姐”驚呼:東西好,錢太少。
實際上,搶金牌和消費,這可以被視爲奧運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是所處的流通環節不同。
筆者所說的“代購姐”,顧名思義就是幫親朋好友、閨蜜代購貨品的女性。“代購”在中國人當中特別流行,比如,筆者在倫敦就碰到奧運會冠軍羅雪娟、喬紅以及奧運裁判、官員等“代購姐”,她們每每出現在購物街,滿載而歸,大包小包地往酒店裏扛。
如今,“代購”早已蔚然成風,但凡有中國人的地方,就能看到手提大包小包往回扛的背影。奧運會吸引如此多遊客到倫敦,特別是華人殺到,讓本來已經受金融危機影響而疲態盡顯的奢侈品市場再次活躍起來。
於是乎,在華人強大購買力的刺激下,華裔“導購姐”應運而生。不管是在機場、比斯特購物村,還是倫敦各大名品賣場,幾乎隨處可見操着流利普通話或粵語的導購小姐。
筆者在公車上結識一位華裔“導購姐”,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這位英文名叫菲奧娜的“80後”,畢業於英倫排名第三的帝國理工學院,雖然所學專業與市場營銷無關,但她還是利用暑假找了這份兼職。
如何解讀中國人搶購奢侈品的行爲?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還是中國人真的財大氣粗了,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中國人來了,帶着美元、歐元、英鎊來了;如同中國奧運健兒爭金奪銀般氣勢洶洶,全世界都會漸漸習以爲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