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打鬼子一去不返,爸爸你魂歸何方?
父親當年說『不用捆,我自己上戰場』,70歲老人楊長鈁一直想尋得父親屍骨歸葬南川
▲8月1日本報報道內容
突漲的江水衝垮了萬州區新田鎮涪溪口岸邊的田坎,也衝出了一段塵封的歷史。21塊抗戰士兵的墓碑,記錄下了21位英雄的姓名。
本報8月1日10版《在異鄉沈睡了68年,他們的親人還能找到嗎》一文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家住沙坪壩區勞動村的70歲老人楊長鈁,這兩天拿著報紙翻閱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知道,當年離家抗日的父親,是否就被葬在萬州新田。』他說。
娘聞聽噩耗一夜未眠
楊長鈁翻出了媽媽的老照片,反復摩挲著。『媽媽、姐姐和我盼了一輩子,只希望知道父親到底埋在哪裡?我老了,我想在有生之年帶父親回家。我在家鄉南川都給爸爸備了墓地,但我不知道他魂歸何處。』楊長鈁的記憶裡,從沒出現過父親楊發榮的身影,『我小時候經常問媽媽,為啥子別人都有爸爸,只有我沒有?媽媽總是在沈默以後說,等你長大了,坐飛機去找爸爸。』
二姐十幾歲時,楊長鈁纏著二姐問。二姐告訴他,1943年撻谷子的季節,村裡有人來抓壯丁,當時有人捆著爸爸就要帶走,爸爸一聽是去打日本人,掙脫掉身上的繩子一揚手說,『去打日本鬼子,不用捆,我自己去。』從此,楊家母子四口再沒見過父親。
『我是1942年12月出生的,父親應該是1943年8月走的,當時我剛過半歲。』楊長鈁黯然神傷地說,『爸爸走後第二年,就陸續有傷兵回來。有人告訴媽媽,爸爸在戰斗中受了很重的傷,被送回了大後方,但因為傷勢過重,估計橕不到回家了。』姐姐回憶,那天晚上媽媽一人守著桌上的燭火,通宵未睡。
從懂事起就尋找父親
『就算爸爸犧牲了,我也要帶他的屍骨回家。』作為家中獨子的楊長鈁,從懂事起就有了這個願望。『解放後,我去南川檔案館,查到當年來抓壯丁的部隊,但是地方志並無詳細記載。』
楊長鈁又開始推斷父親犧牲的地點:『別人說父親受傷被送到了大後方重慶,那麼父親應該是犧牲在送回來的路上,要麼是在萬州,要麼在重慶。在報紙上看到萬州發現抗日士兵墓碑的消息,就想猜有沒有父親在裡面。』
但是這一次楊長鈁仍然失望了,21塊墓碑上都沒有楊發榮的名字,也沒有來自南川的士兵。『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帶爸爸回鄉。』楊長鈁說。
本組文/重慶晨報記者李晟
江水衝出英烈墓碑後續>
鏈接>
浴血抗戰8年
川軍陣亡26萬以上
無川不成軍。川軍為抗日作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抗戰傷亡的326萬國民革命軍將士中,有64萬是川軍將士。其中1939年到1945年間,全國陣亡的85萬軍人中有26萬川軍,陣亡將士亦居全國之冠。
據三峽博物館副館長張榮祥介紹,在淞滬會戰中,川軍將士幾乎全部戰死沙場,僅2000餘人撤退到湖北。後來棗宜會戰,川軍再次成為主力,殲日軍4萬,但川軍士兵自有20餘萬傷亡。出川的6名中將,有4名壯烈殉國,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團級軍官基本全部在前線犧牲。張榮祥說,四川(包括西康)是抗戰中為全國提供最多人力的省份,1938年-1945年國民革命軍中尚有戰斗力的部隊,40%為川軍,實際戰斗人員甚至超過了中央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