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旁觀者言
□徐會壇陳衍錚
探討實體獨立書店生存模式的問題,歸根到底就是解答如何在現實與理想的夾縫中開花、結果的斯芬克斯之謎。
所謂的現實,就是要明白開獨立書店這件事首先是個商業行為,要清楚了解自己的現有能力能達到什麼、不能達到什麼。確定把書店開在哪裡的同時,接踵而來的是洽談租金、預算成本、選用員工等,把這些基本的現實環節都梳理清楚了,纔能談書店的概念、宗旨和更形而上的『氣氛』:為什麼開書店?想開怎樣的書店?
有人說:『若想讓朋友破產,讓他開書店吧。』玩笑中道破當下實體獨立書店生存之困難。確實,在新媒體的助推下,網絡書店方興未艾,人們的閱讀習慣也悄然轉變,實體獨立書店似乎前途茫然,充滿未知。然而,孰知這不是一次鳳凰涅槃的契機?想起廖一梅在《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中寫下的話:『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跡……未知讓人恐懼,引人好奇,也因此證明你的勇氣,成就你的自信。在每個死胡同的盡頭,都有另一個維度的天空,在無路可走時迫使你騰空而起,那就是奇跡啦。』
於是,對已經開著實體獨立書店的人來說,怎樣能在『死胡同的盡頭』『騰空而起』成了問題的核心。事實上,已經有一些實體獨立書店成功地向世人證明了『奇跡』的存在,如北京的蒲蒲蘭繪本館、廣州的例外方所書店、武漢的德芭與彩虹書店等,它們具體的經營模式各不相同、各有特點,或走專精路線,或走多元路線,或走混合路線,但共同的是都努力擺脫實體書店傳統的單向經營的模式:書店不再僅僅是賣書、買書的地方,而更是一個精心設計和經營的人與書、人與人交流、分享的文化空間,在那裡,只有在實體店纔能切身體驗到的真實感強烈地吸引著新老顧客。
無論具體的經營模式如何,深植不遷的文化品格纔是獨立書店的立根之本。這文化品格並不以其『超塵脫俗』、『遺世獨立』而高,相反,『在人間』纔最是要緊。很贊同把實體獨立書店定位為社區的Key Station的理念。書店雖然是一種商業模式,但它存在的意義絕不只是賣書盈利,最重要的是與人發生關系,努力成為社區需要的一分子,讓自身具有人文關懷,具體來講,可能是店員的微笑、社區互動、給有需要之人的幫助,等等,不一而足。
薛原在《獨立書店,你好!》的序言中說:『有什麼樣的城市,就有什麼樣的書店……一座文明程度高的城市,一定有著各種各樣的獨立書店。』這裡面不難讀出對獨立書店的期許。誠然,一個自由、文化內涵深厚的城市環境對於實體書店的生存和發展很重要,其作用像土壤之於植物。然而,與其感時傷懷、怨天尤人,為什麼不反顧自身,想象另一種可能?
有什麼樣的經營者,就會有什麼樣的書店;有什麼樣的書店,就會有什麼樣的城市。一個虔敬的實體獨立書店經營者,必然也是一個追求有創造力、有激情和不囿於成見的自由生活的人,實現理想的衝動、想象力和行動力是他最閃光的地方,無論世界給沒給他一個好環境、好機會,他都有能力將自己的實體獨立書店之夢進行到底,為自己為他人開拓出不一樣的生活空間。
徐會壇、陳衍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