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七月底八月初,正是南美白對蝦批量上市時。爲幫天性嬌貴的南美白對蝦闖過最後的“高溫關”,上海海洋大學水產科技服務團的專家們正在奉賢、金山水塘邊給漁民學生現場“補課”,頂着烈日田間指導對蝦養殖和病害防治。酷暑炎夏下鄉忙
2005年,由10位黨員教授發起,上海海洋大學率先組織了一支黨員教授、博士組成的暑期服務團,赴全國漁業科技示範縣江蘇高淳漁區傳授河蟹養殖經。之後,這支夏季“講經團”從未中斷,參與的教授、博士年年增多,培訓農民9145人次。
今夏,教授博士服務團已兵分六路出發至全國各地漁區。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戴習林帶領第一小分隊,每週都要深入金山亭林鎮農技站開辦南美白對蝦養殖新技術應用培訓班,然後帶領養殖戶、各鎮水產技術推廣專管員等泡在養殖基地,現場撈蝦測量其身高體長,辨別胃口食量及病害現狀,並調整後一週的養殖計劃。
“田間地頭上,一旦照本宣科,農忙在身的農民們馬上會走人。”爲此,教授們下鄉講課必須有本事留住“學生”,才能做到“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池、技術要領直接到人”。
養蝦重在養池水
養蝦就是養水,水清則蝦無病。上海地區主要在池塘裏養殖南美白對蝦,近幾年,養殖水源即池塘周邊河水水質欠佳,達不到對蝦對水質的要求。若大量換水,南美白對蝦易發生應激反應,誘發病害,蝦農全年投資將一無所獲。
盛夏以來,戴習林帶領科技服務分團跑遍金山和奉賢的約7萬畝蝦池,重點對口4個標準化水產養殖場,制定了高效安全的“綠水計劃”:合理調整蝦養殖密度,不片面追求產量,科學投喂飼料,嚴格控制投餌量,減少污染池塘水質的有機物;提高水體溶解氧量,特別是陰雨天,提高增氧效率,弱化氣候引起對蝦的應激反應;採用過濾、沉澱、藥物消毒等方法預處理養殖用水,養殖期間保持水質穩定;嚴格控制鰱鱅魚等濾食性生物的放養量,維持池水透明度,放養一定量的小型肉食性魚類,種植浮性水草或水生蔬菜,吸收水體中的氮和磷,不斷淨化蝦池水質。
對蝦正膘肥體壯
每年入夏後,對蝦容易敏感不適。對蝦一旦生病,便無藥可治。而水清蝦活,旺盛的抵抗力能助其健康地“熬”到七月底八月初。“吃新鮮上市對蝦,食品安全頗有保障。”戴習林告訴記者,蝦農養蝦四個月基本上不用任何化肥農藥,完全靠養好一池清水。
目前,位於奉賢、金山的大型水產養殖廠裏,南美白對蝦已經長到七八釐米長,膘肥體壯,正等待健康上市。“南美白對蝦養殖是高投入、高風險的農業生產領域,對養殖技術的要求特別高。在水產專家們的暑期支援下,我們養殖南美白對蝦五年來,連年穩產增收。今年已基本勝利在握了。”奉賢海峯養殖廠徐平指着眼前的百餘畝對蝦池欣慰地告訴記者,平均每畝利潤要超過一萬元,就連今年新添置的大棚養殖對蝦,也已當年投產當年盈利了。
本報記者馬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