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黃國祥扇骨,也稱扇骨竹刻。這是我國的一種傳統工藝,即在折扇的竹質扇骨上,用各種雕刻手法進行的工藝制作,使折扇不僅具有實用功能,也蘊涵了極富魅力的人文鑒賞藝術價值。竹刻扇骨所用竹子的種類很多,明清時期多用方竹、毛竹、棕竹、湘妃竹等。扇骨的款式是按其下端聚合處來區分的,就圓頭的來說,這其中又分葫蘆圓頭、荸薺圓頭、梅花圓頭等變化,在圓頭中心的扇釘處,還有圓形的象牙、玳瑁等鑲片。此外,方頭、尖根方端、如意翻輪等款式也十分常見。
我開始接觸並喜歡上扇骨是在1992年。那是一個大熱天的下午,當時我在文化廣場附近、永嘉路上兜幾家古玩店,但都沒有看見自己如意的竹木牙雕類件品。返家的路上,正巧碰見一個處理家什、想賣掉些舊貨的老人,其擺放的紙箱裡是毛主席語錄等『文革』舊書,身上還背著一個帆布挎包,裡面有些牛骨章等物。這時,我無意中看到其挎包底下有兩把留青扇骨,老人見我要看隨即取出,眼前的扇骨圖案分別為瓜果和山水,且是一對兒。那時我對扇骨了解不多,但這對扇骨拿在手上看著就覺著舒服喜歡,一問價550元,我說『不殺價,500元得了吧?!』老人拿上錢笑著目送我離去。
晚上,我仔細端詳了這對留青扇骨(見圖片):通長33厘米,最寬處為3.2厘米,均為留青淺浮雕技法:作者在1至2毫米的一層薄薄的青筠上下功夫,分別刻有山石、人物、舟船、房捨等的景物以及瓜果、花木等圖案,其不僅在山石錯落、疊葉重花中游刃有餘,而且還將清幽絕俗的意境准確地表達出來,讓觀者就如同走進了一個瓜熟蒂落的瓜果園,又似推開一窗、水波蕩漾的山水美景映入眼簾。這對扇骨狀寫物象心似刀隨,刻工極為精細,有『素白刻』款,印『徐』。
徐素白(1909—1975年)字根泉,號曉鍾,常州人。幼年即喜刻竹,1925年,17歲的徐素白到上海俞宏記扇莊學徒,竹刻師從支慈庵。徐不受成法拘泥,敢於創新,自成一格,好刻扇骨,尤擅『留青』刻法,能在薄薄一層竹青上刻出山水、人物、花鳥、蟲草。其風格淡雅清秀,善以進刀深淺表達虛實變化,即使在表現粗筆濃墨效果時,用刀亦頗有分寸。其刻蛛網、沈香佛珠則飄飄欲動,若隱若現;刻松梅、蘭竹,挺拔有力,蒼勁秀麗;刻鳥、刻蟲,栩栩如生。而對一般竹人難以表現的物體,如夏蟬、蜻蜓之薄翼,甚至蝴蝶身上的絨毛,都能表達真切,恰到好處。
所謂『留青』就是利用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皮,雕刻花紋,鏟去花紋以外的青皮,露出皮下的竹肌作為地子。青皮日後由白轉為嫩黃,經久而色淡雅;竹肌則由淺黃經深黃而轉紅紫。『留青』就是利用竹皮、竹肌色澤的不同而雕鏤出濃淡暈退、絢爛多姿的畫來,故又稱『皮雕』。留青技法唐代已有,現今日本正倉院藏有唐留青仕女花鳥尺八;至晚明張希黃得以發揚,清晚期又有所發展。20世紀以來,經海派竹人金紹坊、支慈庵、徐素白先後致力,留青竹刻在現當代竹刻藝術中漸居主流。
海派竹刻與先前三大流派,既有雕刻樣式上的顯著分野,也具風格上的明顯差異。不容置疑,優秀、精妙的竹刻的最大特點在於文人的介入和作品的文化氣息。『竹人不應是商人,竹品也不僅僅是商品』。在這點上,我完全同意嘉定作家樓耀福先生的觀點。前幾年,嘉定竹刻申遺成功,由王世襄老人題名的『嘉定竹刻博物館』也已開館;又聞嘉定的一些中小學已開設竹刻課。我認為在傳授竹刻技藝的同時,重要的是授以如何做人和書畫詩文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