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訊(記者王潤)昨天下午,艷陽高照,微風輕拂,臺灣著名演員金士傑、臺灣果陀劇場創辦人及藝術總監梁志民,與國話先鋒劇場經理傅維伯、著名編劇史航等兩岸資深戲劇人,在位於東城區國子監40號的北京東方國際戲劇文化藝術中心的小院裡,共同展開了一場主題為『海島家書與情話——探訪當代臺灣小劇場戲劇發展脈絡』的對話交流,吸引了眾多戲劇愛好者慕名前來。這也是即將於年內正式亮相的北京東方國際戲劇文化藝術中心推出的『種夏夜之夢』系列沙龍的第一場。
被譽為『臺灣現代劇場開拓者』的臺灣戲劇界核心人物金士傑,這幾日正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金士傑發自內心、爐火純青的表演,讓所有觀眾為之動容。今年60歲的金士傑,去年剛剛成為一對龍鳳胎的父親。他說自己演《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把人生的悲劇、生命的死亡當做喜劇來演,是對生命的禮贊和手舞足蹈』;他說自己從當年的『不婚主義』到現在成為幸福的丈夫和父親,是從曾經的反叛青年,成長為順應自然的生命中的一份子,『就像是樹上的一片落葉,我不再和自己辯論。』
作為臺灣劇場界最重要的推動者、創作者、見證者和引領者,金士傑與梁志民導演還一同回憶了臺灣小劇場二十餘年來的開拓與發展歷程。金士傑告訴大家,當年畢業於臺灣屏東農專畜牧科的他,是從一部小戲中扮演『村民戊』和『官兵乙』而走上戲劇舞臺的。由於當時臺灣如同沙漠一樣的戲劇環境和其他文藝形式蓬勃發展的社會思潮,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創辦了臺灣劇場史上最重要的劇團『蘭陵劇坊』,並以一系列極具創新精神的火爆作品拉開臺灣現代劇場序幕,成為臺灣當代劇場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多年之後,在以導演、編劇、演員等各種身份嘗試過各種形式的劇場創作之後,如今的金士傑是一個活躍在臺灣各劇團以及兩岸影視界,並同時在臺灣高校任教的自由『個體戶』。常常往來於兩岸之間的他,和北京的戲劇人也有很多交流與合作。
對於大陸觀眾來說,金士傑也不陌生。無論是《暗戀桃花源》、《千禧夜,我們說相聲》、《紅色的天空》、《明天我們空中再見》這些已成為兩岸觀眾共同美好記憶的舞臺作品,還是《棋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痞子英雄》、《我可能不會愛你》等深入人心的影視劇,金士傑收放自如的表演都令人難忘。
據主辦方北京東方國際戲劇文化藝術中心介紹, 『種夏夜之夢』系列沙龍未來一個月還將在東方戲劇中心舉辦若乾場主題對話,內容涉及戲劇、戲曲、現代舞、裝置藝術等多個領域。J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