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凌晨2:00,當住院病人們還在熟睡時,三中心醫院營養食堂的工作人員已經披星戴月地趕到醫院。無論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每天這個時間,廚師們都會站在案板前揉麪、淘米、做餡兒,讓病人們早上醒來就吃上新出鍋的豆包兒、花捲兒、稀飯。
從2004年3月1日開始,三中心醫院在本市率先推出了病人“營養包餐制”,這是該院繼1998年在全國率先推出“病人選醫生”的改革舉措之後,又一項重大改革措施。在這裏,住院病人只需付5塊錢(後來增加到8塊錢),就可以享用一日三餐,其餘費用由醫院補貼。最重要的是,營養醫師會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一對一地科學配膳,使病人在接受治療的同時,通過科學合理的飲食,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營養包餐:“醫院的第二藥房”
爲了保證患者飲食的高質量,從第一步選材開始就浸透着工作人員的良苦用心。大米、麪粉必須是一級的,蔬菜專門從淨菜公司購買,爲產婦熬魚湯的魚必須是活蹦亂跳的,芹菜、豆角等蔬菜怕維生素流失不能切開洗,必須整棵浸泡。爲了利於術後病人進食,光米汁就要按濃稠度不同準備三種之多。爲解決老年患者因牙齒缺失或身體虛弱不能攝入軟食,但長期進食半流質又不能保證充足的能量和營養素的攝入的問題,營養醫師和廚師們還設計出一套營養學教科書上沒有的極軟食,質地介於半流質與軟食之間,極軟的米飯入口即化、蔬菜要切得短而細、肉類都統一汆成又軟又爛的肉丸,少纖維、易消化的食物既容易讓病人下嚥,又保證了能量供給充足,營養素全面。
和其他工作人員不同,廚師郭立明等幾位師傅有着他們獨立的操作間,看着牆上張貼的一張張表格,桌上擺放的天平、砝碼,要不是空氣中飄散着廚房裏標誌性的食物味道,還以爲走進了實驗室。郭師傅他們主要負責醫院裏糖尿病、高蛋白、低蛋白膳食及痛風等特殊營養治療膳食的製作,每天都要爲約200位病人制作小型化、定量化、個體化的治療膳食。他告訴記者,與一般的膳食製作不同,治療膳要求很高,爲了達到標準化,他們在營養師的指導下,從食品原料的清洗、初加工,到每一種原料和製作品種的刀工規格、每一種主食的配製標準和每一種食物的生重熟重換算都一一制定出來。
郭師傅指着牆上的表格說:“這都是個體化膳食治療病人的食譜,像糖尿病人的膳食,每個病人的飯菜都要單獨製作,每種食物的原料都要精確稱量。舉個例子說,這是一位神經內科病人的膳食單,由於本身有糖尿病他的三餐就得定量製作,早餐要包括250克的牛奶或豆漿、50克雞蛋、70克主食;午飯和晚飯要有250克青菜、30克肉、25克豆製品,炒菜油限定在9克,主食午飯是112克、晚飯是80克。這些食材都需要在天平上一樣一樣地稱好再加工製作,一點兒誤差都不能有。在做到三餐定量的基礎上,廚師們經常利用休息時間探討,如何在符合膳食要求的基礎上改變烹調方法,增加菜品花樣,既讓病人吃得科學合理,又讓他們吃得舒服、滿意。”
正是因爲這樣嚴格而又標準化的管理,三中心醫院的營養科真正成爲了“醫院的第二藥房”。營養科主任齊玉梅在接受採訪時,對“營養包餐制”的初衷做了詮釋。她說,實行病人包餐制,不是簡單地解決病人的吃飯問題,而是期望通過患者科學的飲食,達到輔助治療疾病的目的。合理的膳食是疾病治療和康復的重要保證。許多患者家屬出於對病人的關心愛護,常常大魚、大肉地往醫院送,覺得這樣才能給病人補充營養,病人吃得多、吃得好才能康復。其實這種觀念是片面的,不同的病人對飲食有不同的需求,不科學的飲食往往適得其反。實行病人包餐制就是爲了改變人們錯誤的飲食觀念,病人吃什麼不能以自己的口味做標準,以治療康復爲目標纔是患者飲食的最佳原則。可以說,病人包餐制是整體醫療工作的一部分,會有利於病人的治療和康復。
俗話說,衆口難調,三中心醫院營養科工作人員們卻憑着對每一件事、每一個步驟都一絲不苟、從不懈怠的工作態度,讓患者們一提到醫院的“包餐”就紛紛豎起大拇指。內分泌科患者田猛告訴記者,入院前他每天主食就是棒子麪窩頭或者餑餑,可這樣控制半天血糖卻不見下降。住到三中心之後,每頓飯菜都定時定量,而且花樣多、口味也不錯,吃得放心,吃得順口。營養護理員們還根據病情進展調整飲食,根本不用家裏人操心,既治病,又省錢,就是家裏人給送飯也未必能這麼科學、精心。
無陪伴護理:這裏的病房靜悄悄
在做好營養包餐服務的基礎上,三中心醫院又以患者爲中心,於2005年1月在全國率先推出了住院患者無需家屬或僱人陪護、生活護理均由醫院負責的人性化服務舉措。經過7年多的探索實踐,現在“無陪伴護理”已成爲獨具“三中心”品牌特色的護理服務模式。三中心醫院把“無陪伴”設計成一個優化流程、護理套餐,從餐前詢問大小便、洗手、擺餐桌、喂服餐前藥、觀察病情、關注餐量,到餐後漱口、整理牀鋪、協助休息等,都做出了詳細規定,就爲提高效率質量,保證安全。
三中心醫院院長杜智教授介紹說,三中心醫院新大樓1—15層都是醫療區域,有1200位住院病人,自從實行包餐制和無陪伴,既減少和避免了家屬爲送飯往返奔波,又減少了病房裏的人流,使得病房裏很安靜,爲患者創造了良好的醫療環境,保障了醫療秩序;醫院也能節省不少管理成本,比如電梯費用、水電費用等,同時能夠吸引更多的病人,可以說是一項“雙贏”的措施。
爲了使優質護理工作更加貼近無陪伴狀態下患者的需求,三中心醫院全部病房都實施了責任制整體護理分工方式,每名責任護士平均負責患者數量不超過8人,對患者實施病情觀察、基礎護理、治療、溝通、康復和健康指導等。護士根據不同級別負責不同病情輕重、護理難度、技術要求的患者,護士級別與患者的危重程度成正比,級別越高主管患者越危重。另外,三中心護理部還對傳統的護理工作程序和崗位責任進行了改進,使患者得到從入院到出院全程的護理。患者生活需求全部納入護士的崗位職責,如夜間巡視患者呼吸,用手電筒觀察腹部,避免頻繁開燈;爲患者準備涼水方便飲用;爲骨科女性患者設計方便護理用具來滿足不同患者的舒適需求等。現在,三中心醫院100%的病房都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全院98%的護士都工作在臨牀一線,牀位與全院護士比例達到1:0.66,牀位與病房護士比例達到1:0.47,均超過了國家衛生部的要求。
據該院護理部主任田麗介紹,爲了保障患者安全,三中心醫院護理部先後建立了意外跌倒、壓瘡、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疼痛、靜脈炎、糖尿病足分級等9項評估系統,對患者從入院到出院進行全面的評估和分析,爲高危患者提供更加規範、科學的落實護理措施。凡符合年齡在65歲以上、術後能下牀活動、有腦部疾病後遺症等3項條件中的1項者均在評估範圍內。篩查時對患者的跌倒史、意識狀態、身體平衡、步態、與醫院的合作程度、疾病種類、症狀等以打分形式進行評價,評分在25分以下的列入高危人羣。對高危人羣的護理措施與別的病人不同,比如加放牀檔、下牀時有專人扶助、增加護士的巡視次數等。
在三中心,患者安全第一的意識已滲透在許多細節中。患糖尿病的住院病人很多都需要注射胰島素。而胰島素的種類很多,護士們每次給患者用藥時都要重新覈對,費事不說,還特別容易發生給藥錯誤。於是,該院護士自行設計了胰島素筆架,將病人的牀號和所用的胰島素一一對應,不但解決了把藥容易搞混的問題,還提高了護理效率。
提到三中心醫院的護理服務,肝膽外科患者祈連秀告訴記者,無陪伴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醫院的人文關懷,不但免除了家屬請假陪牀之苦,還把我們照顧得無微不至。像我做完脾切除手術後,護士在監護室裏就每天給我洗臉、刷牙、燙腳,真正做到了“以病人爲中心”。
杜智院長這樣告訴記者,醫院裏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做好你每天該做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醫生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給病人認真看病治療;護士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認真地護理。給病人準備一日三餐,給病人翻身、揉背、解決大小便,這些都是具體的事,甚至是瑣碎的小事,但要全都認真地做到並非易事,沒點兒敬業精神是做不出來的,沒有對病人發自內心的關愛是做不好的。但正是這些非常具體、瑣碎的小事,決定着醫院對病人的服務質量和水平,構成了基礎醫療的全部。本報記者徐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