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1日凌晨3時21分,浙江電臺官方微博發出訃告,年僅25歲的浙江電臺主持人郭夢秋因操勞過度於7月31日晚在家中突發心肌梗塞,經醫院搶救無效辭世。而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每年約有54萬人死於急性心肌梗死,且發病人群有年輕化趨勢。
近日,由衛生部醫政司立項,中國醫師協會組織實施的『中國急性心梗死規范化救治項目』大型患者教育活動走進廣州,專家呼吁,采取綜合措施,做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規范化診療,是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機構和患者家屬亟待解決的問題。
青壯年發病率提高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壞死,屬於冠心病中的一種常見類型,它是由於供應心髒的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血流中斷而造成的。臨床表現呈突發性,劇烈而持久的胸痛,可發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合並癥,常可危及生命。
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54萬人,平均每天約有1480人死於心肌梗死,平均每分鍾就達1人。近年來,心肌梗死人群朝著年輕化的趨勢擴散。
相關調查資料顯示,40歲以下人群急性冠脈綜合征發病率在上世紀80年代約為28/10萬,而到去年已上昇到100/10萬,臨床上經常會遇到三四十歲的青壯年人突發心髒急癥。其中,約有50%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應酬多,生活、飲食不規律,身體時常處於疲勞狀態。
專家提醒,防范急性冠脈綜合征必須從日常保健做起。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積極調整好正常的工作、生活、學習狀態,糾正不良習慣;飲食上要保持清淡,避免過度油膩食物和暴飲暴食,戒煙限酒,保持平和心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尤其要提高警惕,調節好生活節奏,避免過度疲勞。
救治不當致死亡率高
據專家介紹,發病初期救治不當、治療不規范,是導致心肌梗塞死亡率較高的主要原因。在所有因急性冠心病發作死亡的患者中,未能住院治療即死於救護車或急診室的患者所佔的比例居高不下,特別是年齡在25-44歲之間的中青年患者院外死亡的比例更高。
而上述情況說明,廣大民眾尤其是45歲以下的年輕人對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對發作前的征兆和急性發作的癥狀認識還不足,往往錯過了獲得治療的最佳時機。
在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醫院開展的『急性心肌梗死規范化救治項目』患教活動現場上,國內權威醫學專家杜志銘教授就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誘因、病發表現、急性心肌梗死的規范化救治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講解,並與現場患者進行了充分互動,針對患者日常生活中的疾病防治問題給予宣教和解答,為其提供權威、專業的指導。
據介紹,臨床研究發現,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約有20%—60%的人在發病前的幾個月至數周內可出現胸悶、胸痛、頭暈、出冷汗、惡心嘔吐或短暫失去意識等癥狀,出現這些情況時要及時去醫院診斷治療,情況緊急時要呼叫120進行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能及早發現先兆並得到及時處理,就能夠有效地降低死亡率。據悉,『中國急性心梗死規范化救治項目』項目旨在進一步完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規范化流程,開展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體系和區域性急救網絡建設研究,從而為心血管及相關領域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該項目已在全國14個省市55家試點醫院進行,歷時6個多月,主要針對目前我國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早期再灌注比例、部分患者經濟狀況差等現狀,一方面通過切實可行的機制,大力開展對病人的宣教、對相關醫務人員的培訓,縮短疾病癥狀開始至血管開通時間,最大程度發揮直接PCI治療的優勢,做到『救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及術後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通過相關單位的推廣,降低病人治療的費用,做到『救貧』。
南方日報記者趙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