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5日,《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2》公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家庭平均住房面積爲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爲36平方米。該數字一經發布便引起各方熱議。不少網友調侃稱:“無法相信這一結果”、“不知不覺中被平均了”……
8月6日,針對公衆對數據真實性的質疑,該報告主編李建新接受了中國青年報的採訪。“116.4平方米是全國範圍內平均值。在這類大範圍數據統計的過程中,確實會掩飾個體間差異。因此,數字公佈後,不少人感到調查結果和自身體會有較大出入。”他說,“比如房屋合租者會認爲數值過大,同時擁有幾套住房的個人感受則相反。除此之外,這次統計涉及全國25個省區,地區間差異也非常明顯。”
對於目前存在的爭議,李建新表示,“調研結果是科學和客觀的,但未來我們會在調研手法、指標設計、形式上繼續改善。”
8月7日,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相關工作人員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此次動態跟蹤調研背景爲全國“25個省區162個樣本區縣640個村居,目標樣本爲1.6萬戶”。她表示,調研的主要目的是“忠實記錄社會變遷的真實信息”,並數次強調數據的“客觀真實性”。
事實上,這已非統計數據首次遭遇公衆質疑。近年來,從房價平均值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財富榜單到家庭平均住房面積,公衆屢次有“被平均”、“被統計”之感。統計數據緣何與公衆感受相悖?現行統計方式是否存在某些缺陷?如果無法反映個體真實感受,該類統計意義何在?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影響統計結果的因素包括統計方式、樣本數量、政府因素等。“現行的統計方式大多是抽樣調查取平均值,準確性相對較差。國外普遍採用的是‘中位法’:即將被統計數據排序,取中間值爲參考數據,這比平均值更能反映中間水平,但工作量更大。其次,數據的準確性和樣本數量成正比。”他說,“目前,該領域仍未出臺全國統一數據。我認爲政府應主導展開一次全國摸底調查,類似人口普查的性質,爲行業提供數據基礎。”
楊紅旭同時表示,不應因此否認此類調研的意義。“因爲統計的意義在於爲科研、政策制定提供宏觀數據,並非展示個體現狀。”
媒體評論員翟春陽表示,“平均值是一個參照物。參照這一數字,我們可以認識中國家庭住房條件的貧富差距。這是記錄社會變遷的必要數據。”
翟春陽認爲,發佈方至少應從兩方面反思。首先,“平均值”也可呈現差異。“以人均住房面積爲例,至少可以提供更爲細緻的劃分收入、區域的統計數據,這樣對公衆而言更有比較意義。其次,應當公開報告內容及調研過程。”翟春陽說,“媒體報道必然有侷限性,很難呈現全貌。但是,北大社科調查中心官網至今仍未提供下載鏈接。因此,公衆對其瞭解僅限於幾個數字。”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