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月30日,一架從中國長春飛往“3·11”東日本大地震重災區仙台市的客機緩緩降落在仙台機場。至此,這個規模在日本曾排名前十位的機場國際航線已全部復航。近日,應日本日中友好會館邀請,記者隨團訪日,近距離觀察瞭解日本災後重建情況。
強烈的地震和海嘯使仙台機場設施受到了重創。專家曾預計,這些設施的維修至少需要1年。“我們等不了那麼久,必須在半年內修復。”仙台機場大廈株式會社總經理伊藤克彥去年3月11日也曾在航站樓頂避難,他深知儘快恢復通航,不僅能爲這裏的災民提供更多物資供給,更能爲他們帶來信心和希望。2011年9月,在各方共同努力和國際社會的大力援助下,仙台機場的基礎設施得以全面恢復。
“爲避免今後災害造成巨大損失,我們在恢復重建時還採取了新的防災措施,比如給位於航站樓1層的電源設施加裝類似潛水艇材料的防水設備,在機場附近建造巨型客機的避難所等等。”伊藤克彥介紹說,目前,仙台機場的國內航線航班已全部恢復,國內、國際航線的乘客人數已達到震前的92%。
仙台市在去年震災發生後曾作爲抗震救災的前線指揮所和接受救援物資的中轉站。該市所屬宮城縣是東日本大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3大區域之一,傷亡人數達1.1萬人,受損房屋約49萬棟,人員傷亡和房屋毀損均佔到全國總數的近一半。
當記者來到臨海的宮城縣名取市時,映入眼簾的是大片荒田和堆積成山的廢墟。原本房屋密集的鬧市區,現在只剩下排排地基;有的房子即使沒倒塌,一層也因被水浸泡時間過長而無法使用;曾經茂密的防潮林如今七零八落。在廢墟中,隨處可見挖掘機和水泥攪拌機的忙碌景象。
據介紹,宮城縣制定了爲期10年的重建計劃,2011年至2013年是復原期,2014年至2017年爲再生期,2018年至2020年爲發展期。現階段重點解決的問題包括基礎設施修復、災害廢棄物處理、臨時安置房建設、農林水產業恢復和企業復工等。截至今年4月,基礎設施方面,該縣的供水、供電、城市天然氣已全面恢復,主要港口和機場也基本通航,約96%的公路和78%的鐵路恢復運行。廢墟處理方面,已有74%的廢棄物被搬運到臨時堆積場,但僅有8%的廢棄物處理完畢,其他的預計2014年才能處理完畢。臨時安置房方面,已有2萬多戶、5萬多人入住臨時安置房,該縣政府還計劃爲15萬戶居民提供公營租賃房。產業復原進展則比較緩慢,約有40%的農田完成了去鹽鹼化,已恢復種植;只有8%的受災漁港基本修復,2011年宮城縣的水產品上市金額不足2010年的一半。爲了幫助企業儘早恢復生產,當地政府建造了臨時店鋪和廠房,並開設金融諮詢窗口。目前有1萬多受災工商業者恢復營業。
據悉,從今年7月起,中國公民個人如果要多次往返日本旅遊,將被要求在首次赴日本時,到受災的宮城縣、巖手縣和福島縣住宿一晚以上。7月1日,日本國土交通省觀光廳還與中國銀聯一起舉辦促銷活動,持銀聯卡在日本消費4萬日元以上的中國遊客,回國後可參加抽獎。爲了吸引中國遊客,日本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統計顯示,“3·11”東日本大地震前,中國每年到日本旅遊的人數超過100萬人,大地震後人數銳減,近期纔有所恢復。
日本在災後提出“觀光立國”的戰略,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困境。日本國土交通省觀光廳官員認爲,振興旅遊業能夠創造更多需求,可能成爲該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據統計,2010年,日本國內旅行消費額爲23.8萬億日元,產生間接收益49.4萬億日元,增加就業424萬人,佔總就業人數的6.6%。訪日外國人旅行消費額達1.3萬億日元,已成爲不可忽視的消費主體。
當地人士告訴記者,由於災區大多地處偏僻,早在地震發生前就面臨產業衰退、老齡化和人口減少等嚴重問題,因此復興不能僅僅滿足於恢復原貌,最終是要建設防災性強的“放心城市”,並通過促進農林業、製造業、旅遊業的振興爲產業復興播下種子。其實,不僅是災區,日本其他許多地方也面臨同樣的發展困境,如果災區能在重建中找到一條振興之路,相信也將爲其他地方提供借鑑。
許多日本人也認爲,災後的重建以及復興發展需要很多年的時間,不能要求短時間內解決所有問題,只要堅持一步一步向前走就有希望。(記者賴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