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孩子已經半個月沒出門了,整天呆在家裏,不是看電視就是玩電腦,玩累了就睡覺。”最近,記者聽到一位家長這樣抱怨。這個“宅娃”名叫君君,過完暑假就上三年級了。幾天前,君君爸提議全家去杭州樂園玩,可是,坐在電腦前的君君就是不肯出門。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像君君這樣的“宅娃”還不少。暑假期間,一些孩子除了在輔導班和家之間來回,剩下的時間就是十足的“宅娃”。所謂“宅娃”,就是指喜歡“貓”在家裏,沉迷於網絡的青少年。這些孩子不喜歡運動,缺乏其他愛好,幾乎把所有時間都交給了虛擬的網絡,過着“線上”的社交生活。而對於“線下”的真實世界,他們往往不感興趣,彼此交流甚少。
艾索兒童研究諮詢公司發佈了一份《2012年城市兒童快樂指數報告》,在北京、上海、廣州、瀋陽等十個城市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報告指出,隨着網絡、電子遊戲產品的發展,讓很多孩子迷上了“宅”的滋味。這份報告顯示,兒童看電視、看動漫、網遊的比例非常高。7歲以上的兒童,有63.7%使用QQ,17.9%擁有iPad,線上娛樂有吞食線下娛樂的趨勢。
究其原因,“宅娃”的產生,與家庭教育、周圍環境有重要關係。其中,適合學生公共活動場所的不足是主要因素。採訪中,不少家長反映,城市生活方式的改變,讓孩子們能成羣結隊一起玩耍的機會變得少之又少。
12歲的小陽表示,暑假其實也不想“宅”在家裏,主要是因爲沒有好玩的地方。“科技館、圖書館離家太遠,游泳、登山這樣的戶外運動沒有家長陪着又不安全。”的確,大部分父母白天都要工作,孩子要麼一個人在家,要麼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對於孩子的活動,祖輩們基本採取放任態度。
“除了學校教育,希望能給孩子們提供配套的社區機構,一些免費的活動場所。假如有一個場地,假期有義工,讓小區裏的孩子們一起看看書,打打乒乓球、羽毛球,我覺得非常好。如果涉及到午飯、冷飲、空調費用等問題,家長肯定也願意承擔,只是不要變成以營利爲目的培訓班。”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校長閔羣認爲,“如果孩子有玩伴,還是願意出去的。”
這一點,國外的一些教育機構做的不錯。一位旅居美國的家長在網上描述了他兒子的暑假生活:參加了一個暑期學校,游泳、野餐、打球和漫步是每天的必修課。暑期學校還十分重視青少年的社會活動,上一週組織孩子們參觀銀行和警察局、學做麪包、到醫院照料病人、到湖邊清掃垃圾。“這樣的活動不只是孩子,就在我們大人看來都很有吸引力。”
日本孩子的暑假活動也非常豐富,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組織一些俱樂部,如網球、足球、羽毛球、爬山等,文化類有舞蹈、樂器等。有些學生還自發組織到野外“合宿”等。
在英國,暑假期間,不少孩子會走進倫敦各種博物館參觀、學習。有的學生到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的雕塑館現場臨摹作畫,或者學習如何用紙製作傳統禮帽,也有的小學生到倫敦科學博物館體驗各種科學實驗。
“我相信,如果真實世界裏的假期生活能和虛擬世界中的一樣豐富,一樣具有吸引力,孩子是不會拒絕的。”一位家長由衷地說,“我們應該創造良好的環境,多引導孩子接觸大自然、瞭解社會,鼓勵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體會交往的樂趣,並學會處理交往中的矛盾、問題等,使孩子從小樹立對社會的責任感,促進素質的全面提高。”記者董穎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