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梁赴美
『角牴』又稱角抵、角觝,是古人較量力氣的一種比賽。在周代,比角力是一種重要的軍事體育活動,據《禮記·月令》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也就是說,從每年農歷十月開始,周天子就下令要武士們練習射箭、駕車和角力。
《漢書·刑法志》記載:『春秋之後,滅弱吞小,並為戰國,稍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誇視。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禮沒於淫樂中矣。』由此可見,『角牴』在戰國時期已經興起。其實,『角牴』的由來相當久遠,司馬遷在《史記·黃帝本記》中說:『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為蚩尤戲。』如果按這種說法,『角牴』早在黃帝戰蚩尤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秦代,角力成為宮廷宴樂場合的一個項目。據《史記·李斯列傳》載:『是時(秦)二世在甘泉(宮),方作角抵優俳之觀。』到了漢代,角力已經成為經常表演的一項競賽活動。《漢書·武帝紀》記載:『(元封)三年(前108)春,作角抵戲,三百裡內皆來觀。』元封六年(前105)『夏,京師民觀角抵於上林平樂館』。意思是說,漢武帝時盛行角力比賽,經常在京城舉辦大型的競賽活動,方圓三百裡的老百姓都前來觀看。
到了晉代,『角牴』又稱為『爭交』。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角抵》中介紹:『角抵者,相撲之異名也,又謂之爭交。』相撲是『角抵』在南北朝時期又起的名字,這項運動在唐代時傳入日本,並發展成為在日本非常受歡迎的體育項目。
唐代,宮廷中還有專門的角力選手。據《續文獻通考·百戲散樂》載:『角力戲,壯士裸袒相搏而角勝負。每群戲既畢,左右軍擂大鼓而引之。』這裡說的即是各種雜戲表演完畢,由左右軍擂鼓助威,專業角力壯士赤膊上陣,一決輸贏。
宋代,角抵演變為專指相撲一類的摔跤活動。朝廷中的選手稱為『內等子』,由軍隊中選拔,屬於左右軍的編制,這些內等子專門在朝中盛會時纔比賽表演,在民間比賽的則是『瓦市相撲者』,亦即那些江湖大力士。
宋相撲圖摹本(晉城南社村宋墓壁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