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9日,中國選手陳若琳在比賽中。新華社發
陳若琳奪得中國第200金。
兩段視頻見證成長之路
女子十米跳臺,中國選手陳若琳奪金如探囊取物——這枚金牌正好是中國代表團參加奧運以來第200金,因此具有特殊意義。從奧運100金到200金,中國團只用了八年時間,『奧運獎牌大國』的實力不容懷疑。
再看美國代表團,截至昨晚金牌數已昇至39枚,反超中國。由於三大球項目上的傳統優勢,在全部比賽只剩兩天的前提下,中國團幾乎沒有在金牌榜上『大逆轉』的可能。
200金值得欣慰,但與美國相比,三大球項目上的巨大落差,應成為中國體育反思的問題。
網友拍磚
@淺莫瀟湘惆悵:去吃KFC,隔壁桌母親拿著報紙憤怒:『人家陳若琳纔20歲,已經是兩屆奧運冠軍。你也20歲,還在考試掛科…』直到『你有什麼比別人強?!』她弱弱答:『我一個人可以吃兩個全家桶…』
@東走西言:網上推出一個奧運200金特別回顧,翻看歷史,太多曾經創造輝煌改寫歷史的人都已被時間忘卻,那些用一身傷痛換來一枚金牌的你們如今好嗎?
@駱先鳴:嚴格意義上講,中國在競技體育項目上和美國還有很大差距。田徑是軟肋,大球類項目是硬傷。
@英國那些事兒:陳若琳,領先56分絕對優勢啊!這個中國奧運史上第200金拿得太霸氣了!
@毛毛三段:媽媽說,陳若琳百米跳臺金牌真厲害……咳咳,媽媽,百米跳臺會跳死人的。媽媽說,不好意思啊說錯了,百米應該跳傘。
@白岩松:200枚金牌,並不代表我們是體育強國。
@藍色藍金剛:『叫我女皇,我會不適應。我不願意去復制別人,我要走自己的路。』哇,好有傑倫范兒啊,恭喜陳若琳!
為什麼?
是『中國人的游戲』
乒乓球、羽毛球,這些中國團具有統治地位的強項,除了給國人帶來驕傲之外,還帶來了什麼?
事實上,自『國羽女雙求敗事件』後,有一個問號已無法回避,那就是——這些項目在奧運會上繼續存在下去的概率有多大?外媒近日已從各個角度向國際奧組委發難,稱奧運會不應把『中國人的游戲』繼續留下……
站在純體育的角度,這顯然是可笑的,不能因為中國選手在這些項目中擁有不可撼動的統治力,就質疑乒乓球、羽毛球存在的合理性。但乒羽項目雄厚的群眾基礎,走出國門之後肯定無法與三大球相比,這也是事實。無怪乎,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蔡振華會在近日提出:未來的乒乓球等強勢項目,將考慮引入『NBA模式』,向真正的職業化轉變。
怎麼辦?
變成一項快樂運動
對其他中國奧運傳統強項來說,同樣面臨這一問題。『舉國體制』的一大優點,應該是從整體上,迅速地提高了體育項目的頂尖水平,某種角度來看,契合『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而且從個別項目來看,已讓其他國家加入了效仿隊伍,比如英國體操,正是在上屆奧運會看到中國團的成功後,他們也將本國優秀體操選手集中起來,『像中國體操隊一樣訓練』。這也正是英國體操男隊,在本屆奧運會男團比賽中意外躋身三甲的終極原因。
然而,『中國人的游戲』中,很多項目與群眾體育脫節,缺乏職業化和群眾基礎,這也正是它們如今被詬病之處。就體操而言,上屆奧運會中國團狂奪9金之後,總教練黃玉斌已公開表示過:未來幾年裡,中國體操需要改變過去『苦累傷』的傳統形象,只有變成一項深入人心的快樂運動,它的未來纔是美好的。
三大球!
折射中美存在差距
我們應該具有的判斷是,即使中國團在奧運會收官階段奇跡發生,在金牌榜上一舉再次反超美國團,也不能說明我們是真正的體育強國。新華社昨天就客觀地提到——『世界范圍內,三大球擁有最大影響力和群眾參與度,中國要想從體育大國過渡到體育強國,還需在三大球發展上下功夫。』
這個判斷纔是清醒的。讓我們來看看傳統體育強國美國在本屆賽會中三大球的表現:女足賽場,美國隊3:1戰勝世界杯冠軍日本隊奪冠,而中國女足,自從1999年女足世界杯決賽中垂淚玫瑰碗後,為什麼一年不如一年?籃球項目,『夢十』奪冠幾乎只是時間問題,美國女籃昨天擊敗澳大利亞晉級決賽,距冠軍也只一步之遙;而中國男籃,在『無姚時代』只能承受小組賽連戰連敗的現實……排球項目,美國組合已獲得了女子沙排冠亞軍,而在女排決賽中將對陣巴西,可望得冠。
三大球,一張倫敦奧運會的成績表,就足以展現出中美之間的差距。美國三大球因何強大?這與他們完善的體育機制和聯賽保障,充足的體育設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息息相關。從200金的輝煌看三大球的沒落,或將是中國體育本屆奧運會的最大收獲吧?華西都市報記者賈知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