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1日,王火在家中對記者談起當年的經歷。
1953年冬,王火與妻子在北京香山留影(受訪者提供)。
2010年夏,王火夫妻與孫子、孫子媳婦在家合影(受訪者提供)。
王火圖集
華西都市報記者張傑朱建國攝影報道
懷著抗日熱情,18歲的王火衝破日寇封鎖,從上海只身前往重慶,『當時,我與家人失去聯系,他們都不知道我是死是活。』回望過往人生,王火的大半生都在各地漂泊,『我的一生確實充滿變動,嘗遍各種滋味』。今天是王火和妻子凌起鳳結婚60周年紀念日。『我連我女兒都沒有告訴,因為我想自己放在心裡,默默懷念她就好了。』
王火性格溫和,氣質儒雅,為人處事低調,如果不是深入了解,一般人不會知道,這位已經88歲仍然風度翩翩的老人,其人生充滿傳奇色彩。作家善於講故事,但並非每一個作家自身,都擁有故事性的人生。但,王火肯定稱得上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老伴去世後,在上海的幾個妹妹怕他孤單,多次邀請要王火回上海,但都被他拒絕了,『一方面,我在成都已經住了近30年,感覺很舒服,這裡有我的朋友們。而且,因為她還在這裡,我要在這裡陪陪她。』
一篇童年
『童話』
幼年住在上海與章太炎、黎錦暉為鄰
他的父親王開疆,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政法教育界名人、一位身居政壇高位的著名愛國人士。王開疆畢業於東京早稻田大學法政科,後回國定居上海。協同友人創辦上海法政大學,任校董兼法律教授。之後,上海法科大學成立,章太炎為校長,王開疆為教務主任。1926年北伐戰爭勝利後,王開疆被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提請任命為『法官懲戒委員會』秘書長,後又被任命為中央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專任委員。任職期間,王開疆守正不阿,以廉潔無私著稱。
據王火回憶,小時候住在上海小東門裕福裡,『鄰居都是上海灘的名人,比如著名學者章太炎,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音樂家黎錦暉。而且,黎錦暉還是我哥哥的乾爹。』不幸的是,父母離異,6歲的王火隨父親從上海搬到南京生活,失去母愛後的王火,『陷入情感上的貧窮,自此進入寂寞而又壓抑的少年生活。』這段心路歷程也被王火寫進他的童年自傳裡,取名《失去了的黃金時代——金陵童話》。
1937年,王火上初中一年級時,抗日戰爭爆發了。日寇轟炸南京,他隨家人躲避戰火輾轉安徽、湖北,最終到香港。1942年,懷著滿腔抗日熱情,18歲的王火衝破封鎖,從上海只身前往重慶,『通車的地方就乘車,不通車的地方就走路』。
他從上海淪陷區坐火車到南京、合肥。因為被戰火阻隔,在一個農民家裡住了一個多月。『一聽到槍聲停下來,趕緊找個本地人帶路,爬山越嶺繞道,拉纖乘船渡水,最終突破日本人的封鎖線,經過河南、陝西到達重慶江津。當時,我與家人失去聯系,他們都不知道我是死是活。』當時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決心?王火回憶,『那個時候,大家都有抗日熱情,我當然也不例外。做這樣的決定,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不用多加考慮、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段愛情佳話
妻子假裝自殺跨越海峽與他相聚
王火所經歷的傳奇、美滿的愛情是文壇一大佳話。王火憑借作品《戰爭和人》三部曲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戰爭和人》這本書的扉頁,印著他與愛人凌起鳳的合影。王火寫道:『熟人都知道我有值得羡慕的「大後方」。幾十年來我和凌起鳳在生活和創作上始終是最好的「合作者」。』王火著述逾600萬字,他說,『每一部作品都應該有妻子的名字』。
王火的愛人凌起鳳原名凌庶華,1924年出生,其父是辛亥革命元老、著名愛國人士凌鐵庵。1942年,兩人相識,墜入愛河。1948年,兩人訂婚。解放前夕,凌起鳳隨家人去了臺灣,兩人分別4年,一直靠書信往來。1952年,凌起鳳為了與王火團聚,作別臺灣的家人,先在香港制造了自殺假象,改名字後回到上海,與王火結婚。
回憶起這段往事,王火說,『那件事不光是風險極大,而且她當時在臺灣擁有很好的生活,她都毅然放棄。此後幾十年,她都不能與家人聯系。』王火為此創作了一個電影劇本《明月天涯》,就是以妻子凌起鳳的故事為原型。
王火說,凌起鳳有學問有教養,既可執教,也可為文,『然而她為了全身心地協助我,放棄了很多,她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是我的「大後方」。而且,我寫一部作品,她是我第一個讀者,給我提了很好的建議。可以說,她為我付出很大。』
2011年10月,華西都市報記者曾到王火家中采訪,剛剛失去老伴的王火神情憔悴,沈浸在悲痛之中。當時,他的書房裡到處都放滿了還未開封的書籍包裹,連攤開的諸多雜志,都不曾動過。提及當時的場景,王火說:『她住院,我也陪住,基本三年都在醫院裡生活,很少回家,所以書桌什麼的,都幾乎沒怎麼動過。而且,我閉門謝客,推掉了所有的邀請,沒有參加任何社會活動,全身心地陪她走完最後一程。』
雖然凌起鳳已經去世一年多,如今談到去世的愛人,王火依然難抑激動,淚眼泛光,聲音哽咽,『擁有完美的愛情和婚姻,是我今生最大的收獲。如果沒有這個保障,我這一生,估計都走不到現在』。
凌起鳳走後,王火的情緒、意志很消沈,對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來,到了抑郁癥的邊緣。『她的去世,讓我感覺好像自己生命的很大一部分也隨她而去了。我甚至想讓時間變快,盡早跟她到另外一個世界團聚。』
王火自18歲與凌起鳳相識相戀,兩人相濡以沫近70年,『沒有誇張,我們還真的沒有紅過一次臉。也許是因為經過大風大浪,我們纔走到一起,非常不容易。生活瑣事帶來的小爭論,都完全不會放在心上。』在采訪中,王火還對華西都市報記者特別提到,『60年前的8月11日,是我們結婚的日子。明天(8月11日)是我和凌起鳳結婚60周年紀念日。這個事情我連我女兒都沒有告訴,因為我想自己放在心裡,默默懷念她就好了。』
一筆寶貴
財富
一生充滿變動經歷傳奇人生
回望過往人生,王火的大半生都在各地漂泊。提及此,王火卻豁達表示,『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在大時代的背景下,我的一生確實充滿變動,嘗遍各種滋味。大時代走向與個人際遇共同推動的豐富經歷,也是我一筆寶貴的財富,可以讓我深刻感受社會、思考生活。』他還意味深長地說:『歲月像流水,在流動的過程中,會遇到阻力,但是流水不會停止,它會另外找一條道路,繼續前行。而且,遇到阻力的水流,往往會迸濺出美麗的水花,具有平常所沒有的動人之致。』
自1983年定居成都至今的王火,談到對四川的感情,他說:『雖然我出生在上海,漂泊大半生,但自1983年到成都定居至今已經有29年。成都是迄今為止,我居住時間最長的城市,絕對稱得上是我的第二故鄉。我交了很多本地朋友,感情很好。四川人待人熱情,性格活潑。這個地方很養人,藏龍臥虎。』
王火還透露,老伴去世後,在上海的幾個妹妹怕他孤單,多次邀請要他回上海居住,但是他都拒絕了,『一方面,我在成都已經住了近30年,感覺很舒服,這裡有我的朋友們,比如像馬老、李致。雖然我們並不常見面,但是在一個城市,總是感覺很心安。而且,因為她還在這裡,我要在這裡陪陪她。』
一見如故
好友
與好友馬識途亦師亦友『同聲相應』
性情溫和、真誠的王火,在文壇也有不少好友。他與另一位四川的著名作家馬識途交情甚篤。王火說,自1983年他到成都認識馬老以後,『我們談人生、文學,非常投契,大有相見恨晚的知音之感。』
2005年,《馬識途文集》出版,序文正是王火所寫。2011年,凌起鳳去世後,馬老看到報紙上相關報道後,馬上與王火通話,表示哀悼並致慰問之情。馬老還專門寫一篇名為《平凡的偉大——為凌起鳳送行》的文章。文中,馬老不吝筆墨,動情記述當時自己致電安慰王火的場景,『他以低沈得幾乎聽不清的悲戚之聲說,他不願意叫我這個老人分擔哀痛,所以沒有告訴我。我不知道該說什麼來安慰他,只照格式化的說法說:「節哀,節哀!」』
馬老還在文章中提到,『我和老伴跟王火和凌起鳳,相交並不太早,平常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並不時常來往,只是逢年過節,打個電話,發張賀卡。但是從開初的相交和其後不多的往來中,我們都有「一見如故」的親切之感,能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王火對馬老也很是敬佩,『他比我大10歲,對我是亦師亦友。他的作品,我常常找來讀,他的小說被姜文改編成電影,我很為他高興。在我看來,馬老是真正的革命家和真正的作家,我非常敬佩他。』
一股不屈
精神
救人左眼失明爬格子寫完巨著
罕有人知的是,《戰爭和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三部,是在王火左眼失明的情況下,一筆一畫地爬格子完成的。
王火說,他的左眼已經看不到東西,只靠右眼。而這源於二十多年前的一次意外——1985年,王火為救一位素不相識的小女孩,撞傷了頭部,造成顱內出血和腦震蕩,最終導致左眼失明。
回憶當時的場景,王火說,那是5月的一天,天下著雨,一個穿紅毛衣的小女孩掉進一個工地上的深溝裡使勁哭喊,『我就跳下去,想把小女孩托上溝。這個時候雨下得更大了,我向上跳時,撞在了橫在溝上的鋼管上,造成顱內出血、腦震蕩,兩次手術失敗後左眼完全失明了。』
1987年,王火因為左眼受傷離休。王火平靜地回憶了那段日子,『上樓梯就摔過幾次,倒開水的時候,一倒就倒在手上。』王火說,左眼失明後右眼視力降成了0.6,直到現在他也沒有辦法使用電腦,『因為我根本看不清光標在哪兒。』
雖然眼力弱,但王火的閱讀面之寬,令人驚訝。對當下的年輕後輩作家的作品,老人並不陌生,他提到:『郭敬明、韓寒的書,我都會找來看看。最大的感受是,我們老一代人寫東西,頭腦裡條條框框太多,受到的拘束比較大。』王火說:『當下這批年輕作家,他們的創作顯得隨性、灑脫得多。年輕人真是有朝氣,他們與時代同行。我已經跟不上他們的步伐了。』王火還提到,『年老一輩的人,對於年輕人的作品,要避免先入為主,首先是自己親自去看看他們的作品:那麼受歡迎,原因到底在哪裡?不要一口否定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