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13日,被稱為中國戲曲『第一老字號』的易俗社將迎來百年華誕。8月下旬,由西安秦腔劇院和西安曲江影視推出的紀錄片《百年易俗》將登上央視紀錄片頻道(CCTV9)和科教頻道(CCTV10)。記者昨日采訪到該片主創,一探將在紀錄片中展示的『百年易俗』。
導演感悟
拍片顛覆了對秦腔的認知
紀錄片《百年易俗》總長90分鍾。分上、下兩集,該片凝聚了省內諸多精英,甚至國際友人的集體智慧,加拿大等地的文化學者,也從國際化的角度建言獻策。
為《百年易俗》掌鏡的,是我國著名導演金鐵木。執行導演鄧斐告訴記者,這次拍攝經歷,徹底顛覆了自己對秦腔藝術的認知和理解。『長居北京的我,印象中秦腔是粗獷、奔放的,一提起秦腔就想到「中國的古代搖滾」。這次拍片,走訪了城隍廟、杜陵?、高家大院等多處歷史名跡,接觸了地道的老陝和秦腔人,我越發感到,秦腔不止有蒼涼,它包含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更是讓人嘆為觀止。』
鄧斐表示,《百年易俗》以易俗社為核心,盡可能還原秦腔發展的歷程、重現不同時代的記憶。『我們希望通過易俗社的百年風雲,演繹秦腔人的鏗鏘風骨,演繹秦腔厚重的底蘊,以及其特有的人文氣質。』
細節還原
一幀一鏡都要精雕細琢
鄧斐笑言,為更好地了解易俗社,劇組每個成員在翻閱各種資料後,都記錄下細節資料並隨身攜帶,以便更好地用每個細節來還原歷史,『一幀一鏡都要精雕細琢。』
得知拍攝的消息後,易俗社的後人還主動將所知的歷史提供給劇組。比如,易俗社創始人孫仁玉老先生之孫——已是古稀之年的孫永寬就專程趕往劇組,展示了珍藏多年的銅質大煙袋、黑白老照片等物件,講述爺爺創辦易俗社的經歷。易俗社另一創始人李桐軒老先生的後人,也向劇組展示了李老先生珍貴的劇本手稿等。
曲江影視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貫釗一說,拍攝《百年易俗》的初衷,除希望與眾多秦腔愛好者和西安市民分享城市回憶外,還想記錄一種堅守精神,『一個戲曲劇團能生命旺盛一百年,體現著一個城市對文化的敬畏。我們希望用影像,向全世界傳遞易俗社的精神,傳遞陝西的文化精神。』
記者孫歡實習生趙驥
『秦腔鼻祖』原是狀元郎
《翰林風雨·康海傳》出版
本報訊(記者章學鋒)在易俗社喜迎百年華誕的日子裡,陝西作家薄厚歷時5年創作,展現『秦腔鼻祖』康海傳奇人生的歷史紀實長篇小說《翰林風雨·康海傳》一書近日由太白出版社出版。
康海是西安府武功縣人,明代狀元。1502年,28歲的康海參與會試,通過殿試登進士第一,大魁天下,任翰林院修撰、充經筵講官。康海還創建了自家戲班子,人稱『康家班社』,形成了為秦聲藝人所喜愛的『康王腔』,壯秦腔之基。在康家戲班基礎上組建的張家班,又名華慶班,在歷史上活動500年之久。為重振北曲,為秦腔藝術的發展,建樹了不朽的功勛,被尊稱為秦腔的『鼻祖』。
說起創作動因時,薄厚說:2005年6月,自己在武功掛職時,曾陪同美國一華裔學者考察明代戲劇家康海的文物遺址。出乎他意料的是,在國外圖書館能看到康海的戲曲文史資料,但在康海故裡武功縣卻什麼也查不到。在翻閱大量史料後,薄厚為康海弘揚秦腔的精神所感動,於是歷時5年寫出了該書,獻給每位熱愛秦腔藝術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