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從一座煤炭城市到一座生態綠城,徐州的每一步都走得很堅實。
曾經污水垃圾遍地的煤炭塌陷地,經過整治修復,成了攝影愛好者用來取景的九里湖溼地公園;曾經寸木難生、荒無人煙的大洞山,在多年的努力後,成了如今的大洞山風景區,迎來了一批又一批郊遊的人們;想要發展又受制於污染頑疾的鼓樓區,在經歷工業退城入園的陣痛後,正信心滿滿地迎接綠色GDP的增長。
這座城市由“黑”變“綠”,是一項全民工程,這些看似天翻地覆的變化,都是由每一位個體努力而來、由每一個點滴彙集而來,具體到一座煙囪、一個土坡、一條綠化帶。
青島啤酒(徐州)彭城有限公司綜合部的陳元營仍記得,位於市區的老廠子一到銷售旺季,收送酒瓶的車子就佔滿了道路,附近的老百姓多有抱怨。而對於工廠來說,不但物流受限,而且沒有足夠空間上新設備,環評很難達標。而如今,搬到新址的生產線已經實現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國華徐州發電有限公司安全環保部經理助理張廣剛1989年就來到這裏。研究火電廠煙塵擴散路徑的他記得,每到春秋季起風,灰場的灰就讓人迷了眼睛。公司淘汰了小機組、採用先進的“煙塔合一”技術後,實現了廢水、廢灰、廢氣的零排放,颳風天氣灰塵瀰漫的景象已經成爲過去。
賈汪區農林局副局長吳繼東更是記得,在幾年前的大洞山上,只有守林人和他們這些開荒人。而如今,綠化效果出來了,旅遊業發展的空間也提升了。我們在大洞山景區採訪時,就遇到了徐州小明星幼兒園跟着老師郊遊的孩子們。
綠的建設全民參與,綠的成果全民共享。正如徐州市委書記曹新平所說,徐州這座城市的轉變不是孤立的產業升級,而是融產業轉型、城市框架、綠色宜居爲一體的浩大民生工程。
離開時,吳繼東熱情地招呼我們在這片遠遠望去已是滿目青翠的石頭山腳下合影留念,希望我們能記住這片來之不易的綠色。對於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來說,綠在山間、綠在湖畔、綠在道旁、綠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