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記者劉宇鑫
五路居橋、豐益橋、安華橋、廣渠門西夕照寺鐵路橋、玉泉營北雙營鐵路橋……今年汛期結束後,在“7·21”特大自然災害中出現嚴重積水的20個橋區即將啓動蓄水池建設。記者昨日從規劃部門和防汛部門瞭解到,20個橋區蓄水池計劃在明年汛期前建成,屆時橋下排水能力有望從目前的“兩年一遇”提高至“十年一遇”。
蓄洪水可直接補給地下水
“利用地下蓄水池蓄洪,對於下凹式立交橋橋區積水可以起到‘削峯’的作用。”一位市政設計專家介紹,蓄水池排水模式實際是利用重力將橋下積水先引入蓄水池,待汛情結束後,池中積水可直接排入附近河道,或者通過技術手段排入地下,直接補給地下水。
首批選擇五路居橋、蓮花橋等20座立交橋試點建設蓄水池。相關部門在選擇橋區時綜合考慮了幾大優先原則:近年連續出現嚴重積水的橋區優先,如玉泉營北雙營鐵路橋;設計建設年代較早,排水設施老化、能力不足的橋區優先,如廣渠門西夕照寺鐵路橋;橋區綠地面積較大,適合開槽挖坑施工的橋區優先,如安華橋。
蓄水池深埋地選址不容易
對於蓄水池容納積水的“海量”,這位專家直言:“新建的蓄水池容積將根據周邊歷史降雨、排水管道、水泵功率等情況進行精細測算,但會在場地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儘量往大了建。”
一些排水方面的專家解釋,一個可以讓市民有直觀體驗的指標是,如果這些橋區蓄水池容積足夠大,即使遇到“十年一遇”的降雨量,橋下瞬時最深處積水一般不會沒過小轎車的輪胎。
從目前情況來看,蓄水池設計建設的首要難題是如何突破場地條件的限制。這些蓄水池向下要繞開地鐵、管線,向上要躲避既有建築。
蓄水池仍需完善配套設施
一位市政工程師說,目前可以有效解決立交橋排水難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立交橋附近有一條已經按照規劃清理並達標的河道,這時應加大水泵的功率,提高排水標準;二是附近的河道尚未清理,或河道底端高於橋下路面,在清理、改造河道的同時加大水泵功率,提高排水效率;三是很多中心區立交橋附近沒有河道,泵站需要將雨水排進管網,同時需要對管網進行治理。本市首批試點建設蓄水池的橋區,囊括了上述三種情況。
這位工程師認爲,在大力建設橋區蓄水池的同時,周邊配套防汛設施的改造也應加快進行。
按照《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水資源保護及利用規劃》,到2015年,本市將建成89個地下蓄水池重點解決下凹式立交橋排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