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黑龍江省杜爾伯特縣周邊,不少人信奉的則是“靠油吃油”。近幾年來,涉油犯罪在當地十分猖獗,給國家造成大量損失,每年都在百萬元以上。
“靠油吃油”何其猖獗
大慶油田是中國最大的陸上油田和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採油九廠敖古拉、葡西、龍虎泡三個作業區的作業井,以及輸油管道遍佈於杜爾伯特縣境內。2011年,該縣檢察院共審查起訴刑事案件144件218人,其中涉油類刑事案件50件105人,分別佔全年案件的數量和涉案人數的34.7%、48.2%。2012年上半年,該縣檢察院共辦理刑事案件87件113人,其中涉油類刑事案件24件41人,與2011年同期基本持平。
據統計,2011年該院共審查起訴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案件34件63人,其中涉油的爲32件61人;盜竊案件26件49人,其中涉油的爲12件33人;破壞易燃、易爆設備案件4件8人,全部爲涉油案件;職務侵佔案件3件6人,其中涉油的爲2件3人。這四類案件佔涉油類刑事案件的比重分別是64%、24%、8%、4%,以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最爲突出。
“涉油案件在杜爾伯特縣檢察院提起公訴案件中所佔比重最大、涉案人員最廣、涉案金額最多、社會影響最大。”辦案人員指出,從2008年至今,每年涉案金額都在百萬元以上。
對於這一現象,辦案人員分析說,“根本原因是利益的誘惑,驅使涉案人員鋌而走險,把手伸向了油田。”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一些人找到了致富門路,過上了小康生活,但在經濟不發達的一些農村,有的農民由於沒有技術、缺乏本錢,溫飽問題雖然解決了,但生活並不富裕。面對涉油暴利,一些人便產生了“靠油吃油”的想法,將目光盯在了田間地頭的井架,腳下的輸油管道上。
2012年2月20日,張某指派肖某、王某駕車盜竊原油,由王某將原油用水龍帶放到井邊事先鋪有塑料布的土坑內盜竊,後被抓獲。經查,他們先後十餘次盜竊原油。
犯罪方式:從“小打小鬧”向集團化方向發展
辦案人員介紹,大量涉油案件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跨鄉鎮、跨地區團伙作案多。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涉案人員不再滿足於單獨作案、零敲碎打,而是向集團化的共同犯罪方向發展。2008年,在33件涉油案件中有15件爲三人以上共同犯罪,到了2011年有18件爲三人以上共同犯罪,而且出現了11人的團伙作案。在這些案件中,無業人員與農民佔到涉案人員90%以上,跨鄉鎮、跨區縣團伙作案佔到案件數量的40%。
犯罪鏈條緊密,成員分工明確,呈現出一定的組織性、團伙性。涉油犯罪大都人數衆多,團伙內部分工明確,有踩點、打眼、放油、銷贓等具體實施犯罪的行爲犯,有提供工具、望風的幫助犯,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整個犯罪過程“緊張有序”。從盜油到賣油、收油、煉油,緊密聯繫,環環相扣,使得涉案原油在各個環節的停留時間大大縮短,偵查機關難以收集犯罪證據,給案件偵破帶來難度和挑戰。在共同犯罪中,團伙中積極參加、起主要作用的成員相對固定,呈現出一定的組織性、團伙性。
作案範圍由田間地頭擴展到油區腹地。近年來,犯罪分子不再滿足於在自己田邊地頭“小打小鬧”偷盜油品,而是將作案地點擴展到輸油管線、井口等油田物資密集的地區。“從案件數據上可以看出,近幾年涉油案件犯罪地點以輸油管線、井口等地作爲犯罪地點的,佔到全部涉油犯罪案件的69.6%。”
作案工具機械化,作案手段智能化,反抓捕能力增強。據辦案人員介紹,目前的犯罪手法已由原來的手捧、勺舀逐步趨向於破壞輸油管線、井口,利用抽油泵、專業打孔栽閥工具盜放原油。作案工具也從小推車、絲袋子轉爲油罐車、奶罐車,更有甚者使用專業廂式貨車增加隱蔽性,“在近兩年的涉油案件中有95.1%的盜油案件都採用這一手段”。爲了規避被抓獲,犯罪分子使用手機、對講機等通訊工具互相聯繫,並出動多輛機動車在重要路口望風,犯罪手段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隨着對涉油犯罪打擊力度的增強,犯罪分子越來越狡猾,甚至採取聲東擊西的辦法謊報軍情,反抓捕能力進一步增強。2010年3月,大慶油田分局接到報警電話,稱有人在採油九廠葡西作業區盜竊原油,但民警趕到現場卻撲了個空。實際上,犯罪分子在採油九廠敖古拉作業區盜竊。
輸油管線裝閥門,盜油像放自來水
辦案人員介紹,在杜爾伯特縣,涉油犯罪有其獨特原因,地域特點是該縣涉油犯罪佔較大比例的重要原因。該縣境內的大慶採油九廠,有的井架就在農民的田間地頭,爲附近村民實施涉油犯罪提供了便利,由於井架靠近村莊,也有利於犯罪隱蔽。在近兩年的涉油犯罪案件中,犯罪得逞後有71.4%的案件把原油銷贓到了外地,銷贓到外地的原油重量佔到被盜原油重量的80%。贓物銷路而且還延伸到了外省市,銷往了遼寧、河北等地,且購銷渠道暢通。隨着油價攀升、原油貨源短缺,非法收油窩點“只收原油,不問來路”,無形中也爲犯罪分子大開方便之門。
一邊是盜油,一邊是贓物收購,轉而加工成“成品”進入市場,形成了“偷——產——銷”服務。在如今的農村,農業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很多農戶都有了拖拉機、農用四輪車,這些車本應用0#國標柴油,但這些柴油有時要到距離村莊較遠的鄉鎮乃至縣城加油站才能加上,而經過非法煉製的柴油“小燒”則能被送貨上門,甚至可以賒賬,費用比加油站便宜一半,使得偷盜的油品有了“出路”。
據辦案人員介紹,涉油案件中大多數作案工具爲扳手、絲袋子,複雜一點的是卡子、手搖鑽、閥門等工具,先栽閥門隱蔽好,事後放油。2010年4月,李某等五人竄至輸油管線地段,由同夥楊某在附近望風,李某等四人用鐵鍬將輸油管線挖出後,樑某用鉗子將包在輸油管線上的黃色保溫層撕掉,李某將卡子卡在輸油管線上,之後又夥同樑某用手搖鑽將管線鑽漏,安裝好閥門後放出原油,待偷盜完後再將閥門關上,然後將管線埋好撤離,整個過程僅3個小時。“作案工具容易取得,作案方法簡單,技術含量低,爲犯罪分子偷盜提供了便利。”
區別對待,打擊涉油犯罪囂張氣焰
針對涉油犯罪團伙作案、流動分散、重複作案、案發後逃竄等特點,該縣檢察院創新工作方式加大涉油犯罪打擊力度。2011年,該院建立了涉油犯罪人員、在逃人員信息庫,將2008年以來所有涉油案件信息錄入系統,建立犯罪人員、在逃人員數據檔案。在以後受理案件時,辦案人員首先將受理的嫌疑人基本情況在信息庫中進行檢索、查詢,便於掌握嫌疑人是否有前科,如果屬於在逃人員可及時予以追訴,確保第一時間發現漏罪、漏犯。
對於新受理的涉油案件,該院也及時錄入信息庫,使信息庫數據不斷充實更新。2012年1月22日,該院審查公安機關移送的1件4人涉嫌盜竊案時發現,嫌疑人邰某、王某嫌疑人信息中沒有犯罪前科,但在涉油犯罪人員、在逃人員信息庫中有犯罪記錄,針對這一情況,辦案人員第一時間通知公安機關補查重報,及時有效地對移送審查起訴前的偵查行爲進行監督,保證了案件質量。
辦案人員介紹,在嚴厲打擊涉油犯罪中,該院緊緊把握重點打擊、寬嚴相濟、法理結合的原則,認真開展涉油刑事案件量刑建議工作。對性質惡劣以及涉油案件的主犯,在量刑建議中按照法定刑上限或接近上限從重處理,堅決杜絕“以罰代刑”;對於沒有法定或酌定從輕、減輕的犯罪分子,尤其是主犯,建議從嚴從重量刑,堅決打擊遏制涉油犯罪的囂張氣焰。同時,該院還建議正確適用併發揮緩刑、管制刑種的作用,把初犯和參與、分贓較少者與多次盜竊、積極參加、謀取鉅額利潤者區別開,針對前者的社會危害性較小的特點,大膽適用緩刑和管制,防止他們因長期羈押而與其他犯罪分子交叉感染,沾染不良習慣或交流犯罪技巧,避免犯罪分子因長期羈押造成的再社會化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