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隨着“英國音樂交響曲”的閉幕式的舉行,16天的倫敦奧運會聖火緩緩熄滅,標誌着第30屆夏季奧運會就此落幕。里約精彩的8分鐘,向世界發出4年之約。中國體育代表團又以昂揚的姿態,在倫敦奧運會上創造了勇奪38枚金牌、27枚銀牌、22枚銅牌的境外參賽奧運會最好成績,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體育蓬勃發展的驕人成績和中國人民奮發進取的勃勃英姿。
在這兩週多的時間裏,我們見證了諸多奇蹟的誕生,也流下許多失落的淚水;我們爲新秀們鼓與呼,亦對老將們贊與敬。在這兩週多的時間裏,我們感悟於賽場激情,也難忘對手的惺惺相惜;我們感動於中國健兒的拼搏努力,亦憤怒於外媒的無端質疑和裁判的偏見——這就是倫敦奧運,既給了我們無與倫比的體育盛宴,也帶給我們更多的疑慮與思索。在聖火熄滅之後,再回顧這16天的歷程,會發現有那麼多值得我們感謝、銘記和思索的人和事。
感謝倫敦奧組委爲我們奉獻了一場特色鮮明的奧運會。羅格對倫敦奧運會成就的評價是“有目共睹”,並且說,“不同的奧運會有着不同的時間和環境,每屆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不會相互比較。每屆奧運會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各自的優點和卓越之處。”是的,無論倫敦奧運留下了多少爭議和遺憾,但這一場奧運鮮明的特色和英國的歷史、文化都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感受到了來自英倫三島的魅力,文學、電影、交響樂、搖滾樂、工業革命……這些美好的記憶,想必會留存於每位運動員和觀衆的心中。
我們感謝中國健兒的拼搏,也讚美他們的成熟與成長。感謝孫楊,他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成績和讚譽。當他以堪稱完美的表現,成爲“中國太陽”、“中國游泳的新名片”,更感謝他在面對種種讚譽之時仍然保持了冷靜,當他說出“我就是我自己,我不需要他人來定義我,我會給出我自己的定義”之時,我們看到屬於中國年輕人的自信和坦誠。感謝葉詩文,是她告訴我們如何面對無端的質疑。當她用無與倫比的速度取得金牌之時,卻被一些西方媒體反覆暗示或明示“天才”與“興奮劑”的關聯之時,面對所有的無端質疑,這個16歲的女孩只是堅定地用成績說明了一切,然後默默在微博上說,“感謝質疑”。是的,面對倫敦奧運會上諸多不愉快,我們也從敏感、質疑、謾罵,到理性、接受、思索,我們的視野更寬廣、心態更包容、胸懷更開放,以“卓越、友誼、尊重”爲核心的奧林匹克價值觀因此有了更多深意。
我們也要銘記。既要銘記林丹與李宗偉的巔峯對決與惺惺相惜,也要銘記“五朝元老”、“香港之寶”39歲的黃金寶五次參加奧運會的堅守和執著;我們要銘記劉翔獨腳跳完全程以及那深情的一吻,也要銘記陳一冰以金牌的動作卻獲得銀牌之時依然燦爛的微笑和對金牌獲得者的祝福;我們要銘記牙買加人博爾特的驚人戰績,也要銘記南非“刀鋒戰士”皮斯托瑞斯的全力奔跑和全場觀衆爲他加油的掌聲……羅格曾說,“品德重於獎牌”,這些運動員讓我們銘記的,絕不僅僅只是戰績,他們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奧林匹克精神的真諦。
我們還應思索。你是否還記得這個報道?一間縣賓館會議室,幾十名記者、體育局官員圍着山村裏接來的一對年邁的奧運選手父母,當奧運選手奪獎牌無望後,剎那間只留下年邁的父母,以及一騎絕塵的悲涼,甚至,都沒有人送老人回家——這讓我們看到了各省市“金牌GDP”競爭下的各路官員生態。你又是否還記得這個場景?當吳景彪含淚說出“我有愧於祖國,有愧於中國舉重隊,有愧於所有關心我的人,對不起大家”之時,我們不得不反思,運動員比賽到底是爲了誰。同樣值得我們思索的,還有從羽毛球女雙的消極比賽被“噓”,到中國羽毛球隊前所未有地包攬五金,這其中微妙的輿論轉變;更有從《人民日報》到普通民衆,對於“我們還要不要金牌?我們還要不要舉國體制”的探討;以及杭州體育局官員稱將爲16歲的葉詩文和21歲的孫楊塑像,使得網友“石化”的消息……如果能把這些值得思索的事情都弄清楚了,把那些讓我們疑惑的問題都解決了,那麼,國人才真正學會了理性看待奧運比賽,理性看待金牌和舉國體制,也才能更加寬容地面對成功與失敗,而這一切,正應從倫敦奧運會開始。
倫敦奧運會結束了,而人生的賽程遠未結束。對於運動健兒而言,新的比賽已在眼前;對於我們而言,學習健兒們的拼搏和自信,可以更好面對自我的挑戰;而對於中國而言,經歷了倫敦奧運的種種激動和失落、質疑和審視,也能學會更加從容地面對世界的目光。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曾說,“奧運會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不是征服,而是奮力拼搏。”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奧運會,也適用於我們的人生和國家。(文/聞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