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政府:應提供社會福利和保障,不能有歧視性政策
企業:給拾荒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他山之石:“可以向香港學習,他們在提供公共服務時,非常多元化,也有權衡。即使總量不夠,也會照顧到不同的組織和人羣,讓底層人士看到希望。”
“拾荒已經形成了產業,拾荒者作爲產業鏈上的一環,也是正當職業,與其它行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滿天星露宿者服務組成員、社工陳柳均認爲,社會需要承認拾荒者作爲正當職業的存在,而政府則應該承擔起提供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的責任。
“如果比較底層指數,拾荒者最需要關懷。”陳柳均表示,拾荒者作爲特別邊緣化、底層的一羣人,生存現狀很尷尬,相關部門的公共服務基本沒有考慮到他們。他認爲,要改變目前公共服務基本缺失的現狀,除了加大財政投入外,也應該在目標羣體上做一些平衡,“這一點可以向香港學習,他們在提供公共服務時,非常多元化,也有權衡。即使總量不夠,也會照顧到不同的組織和人羣,讓底層人士看到希望。”
綜合開發研究院博士王梅也認爲,政府需要營造一個公平的政策環境,“不能有歧視性的政策。”王梅還表示,從整個產業鏈來看,企業作爲其中一環,如果能夠通過公益項目盡到責任,給拾荒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利於改善就業環境差、交易過程缺失公平等問題,“對社會、對企業,都有積極的作用。”
“除了政府、企業外,社會組織、社工等能發揮的作用也很大。”陳柳均認爲,雖然已經有社工和社會組織在關注拾荒者問題,但所能起到的作用依然有限,“畢竟很多都不是專業在做。”
“可能政府有心,也不知道如何做。”陳柳均表示,面對這種現狀,社會組織可以通過政策倡導,引起更多市民、甚至是政府層面的人關注,或者通過研究香港、臺灣的經驗、本土政策、拾荒者羣體現狀,提供可行的服務項目書,爭取政府支持,“關鍵是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和專業化程度,引導公共服務向拾荒者羣體傾斜。”
臨時救助、技能培訓缺一不可
救助:當務之急要建立臨時救助制度
培訓:對有意願的人,提供技能培訓
他山之石:“還可以向香港學習,建立食物銀行,並交給社會組織來做。可以定期給拾荒者發放,也可以在應急的時候通過申請再發放。”
面對公共服務的不足,政府和社會組織應該如何來補足呢?陳柳均認爲,當務之急是要建立臨時救助制度,而從長遠考慮,則應該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拾荒者大多靠撿瓶子,到冬天就會銳減。”陳柳均表示,深圳有很多臨時救助條件很苛刻,拾荒者想要享受這些救助幾乎不可能。
陳柳均建議,政府可以通過社會救助上的小探索來彌補盲點,“例如冬天在街道辦的社會事務辦或者民政科,臨時多出一項臨時救助的服務,讓拾荒者來申請,並慢慢常態化。”
“還可以向香港學習,建立食物銀行,並交給社會組織來做。可以定期給拾荒者發放,也可以在應急的時候通過申請再發放。”陳柳均說。
“爲什麼這些人會去拾荒?最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技能,不能找到除拾荒之外的工作。”陳柳均表示,很多拾荒者才二三十歲,還有很長的人生路,如果不能擺脫拾荒境地,做其它工作,對他們來說很殘酷。“一個30多歲的露宿者告訴我,自己現在缺的不是同情,而是技能的成長和提升。”陳柳均表示,政府和社會組織可以瞭解拾荒者改善的意願,“對有意願的人,考慮提供技能方面的培訓,讓他們嘗試另外的工作。”
南方日報記者劉昊張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