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最新公佈的年度報告指出,在中國各大城市打工的大約2.3億農民工有可能成爲刺激國內消費的新的生力軍,他們將爲放緩的中國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據埃菲社報道,報告指出,戶籍制度是目前阻礙農民工成爲國家消費增長動力的唯一因素。在“戶口”的限制之下,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無法享受到與“戶口”掛鉤的醫療、教育等其他基礎公共服務。如果解決了戶口問題,農民工就不會再一味存錢,而是可能會更加大膽地消費。
報告認爲:“給予生活在城市中的移民羣體以永久身份和享受基礎公共服務的平等權利,將極大地刺激中國的消費增長。”
報道指出,中國正在轉變發展方式。像許多西方國家一樣,努力將經濟增長的重點從投資轉向消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經濟學家認爲,以消費爲基礎的經濟增長模式更加穩定,而以投資爲重點的增長模式則會導致生產過剩和效率低下。
過去10年來中國經歷了快速的城市化發展。2011年中國的城市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發展已經讓大約6億人脫貧,而這換來的是讓中國變成了世界工廠,並把成百上千萬農民變成了城市勞動力,靠他們來支撐以出口爲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這樣的發展模式造成每年都有數百萬農村居民涌向大城市,他們在城市中從事收入相對較低的工作。過去幾年來這些農村移民的數量每年都以兩位數增長,這賦予了他們巨大的消費潛力,只是受制於艱難的生活狀況。
報告指出,2011年農民工的收入中平均只有56%用於消費。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參加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等各類社會保險的比重不到30%。這樣的生活狀況迫使農民工不得不存錢,以防需要的時候才能按市場價格享受到各種服務。在中國,教育和醫療等基礎公共服務並不免費。
報告還指出,享有各項保險的城市居民的消費至少是不享有保險的人的1.4倍。(編譯/王萌)(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