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英鋒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嚴衛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食品零風險『從科學角度不能做到』,風險的實質是個概率問題,危害不等於健康損害。嚴衛星認為百姓對此需要調整心態。(8月24日《京華時報》)
這次專家說的不無道理,消費者不必大驚小怪,不必氣急敗壞地向專家拍磚。嚴格地說,食品的『絕對零風險』的確不能做到,很多食品或其原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是難以徹底清除的,比如花生、玉米中的黃曲霉毒素,燒烤、熏制、醃制食品中的致癌物質,各種食品添加劑中的有害成分,有些食品中的致病菌,等等。
這些食品安全風險如果能夠被控制在合法合理的范疇內,其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的威脅如果能夠被壓縮到最低限度,我們大可不必聞『食品風險』色變。
但筆者以為,專家只說對了一半。食品的『絕對零風險』,即食品的『客觀零風險』,這種食品零風險的確不能做到,這是由於一些不能克服、不能避免的客觀因素,有點法律術語中的『不可抗力』的意味。對食品的『客觀零風險』,我們需要調整心理預期,不能盲目苛求。
然而,食品零風險不能做到,還有另外一種原因——主觀原因,即由於經營者的自律、良心和誠信的缺失、監管者的失職瀆職以及法律的空白、滯後等原因所造成的食品『主觀零風險』的不能做到,從現實來看,這種食品『主觀零風險』的不能做到恰恰是最普遍、最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最為民眾忌憚和詬病。
民眾對食品『主觀零風險』抱有越來越高的期望,實際上,只要經營者、監管者、立法者以及相關責任人能夠付出最大的主觀努力,能夠下定決心,食品的『主觀零風險』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或者可以無限接近的。
6月21日,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原局長周一岳表示,內地供港食品的安全率達到了99.999%,這在全世界都是很難得的。筆者以為,內地供港食品的『主觀零風險』為全國食品的『主觀零風險』樹立了標杆,明確了方向。
食品『客觀零風險』的不能實現,不能成為食品『主觀零風險』不能做到的擋箭牌,我們固然應該坦然面對實現食品『客觀零風險』的障礙和難度,但我們絲毫不能動搖實現食品『主觀零風險』的決心和信心,不能減緩甚至放棄實現食品『主觀零風險』的努力。
揆諸現實,在構建食品安全的過程中,不論是經營者,還是監管者、立法者,甚至是消費者(可以起到監督制約作用),都在主觀方面存有很多不足,都需要加倍地付出責任和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