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當《回家》的優美旋律響起,每個音樂愛好者的腦海裏可能都會浮現曲線優雅的薩克斯管的形象。的確,薩克斯管在全世界有許多愛好者,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就吹得一口好薩克斯。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薩克斯管的故鄉在比利時東部阿登高原上一個景色優美的小鎮迪南。
第一次到迪南,我就被當地的美景所陶醉。迪南四周青山環繞,清澈的馬斯河水在城前蜿蜒流過,河面上不時有遊艇穿行,臨河有許多咖啡館和餐館,被鮮花包圍。城中心有一個薩克斯管的巨大塑像,不少遊人在塑像前攝影留念。城後邊的懸崖上有一座數百年曆史的古堡,可以坐纜車上去參觀,上面可以鳥瞰迪南和遠眺阿登高原。從迪南沿馬斯河而下,一直到納米爾,風景如畫,是阿登高原上最爲精彩的一段。
但是,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是那裏千人合奏薩克斯管的盛況。
那是2005年秋天的一天,來自世界各地的薩克斯愛好者,從7歲的孩童到77歲的老人,齊聚迪南,合奏一首首經典樂曲。當1300多支薩克斯管齊聲奏響時,迪南迎來了四年一度的音樂盛宴。
組織這個大聚會當然是要向薩克斯管的發明者致敬。1840年,迪南人阿道夫·薩克斯發明了薩克斯管,從此薩克斯管便成爲這個山谷小城的名片。1994年,在薩克斯逝世百年之際,迪南市開始舉辦阿道夫·薩克斯國際薩克斯管大賽,並在決賽當晚邀請世界各地的薩克斯愛好者參加大型巡遊合奏活動。
記得那天傍晚,我帶着女兒驅車百里觀摩四年一度的盛會。正規比賽在室內進行,我們並沒有機會觀看,但和諸多遊人一樣,我們期待的是活動的高潮——巡遊合奏。
17時許,當最後一抹夕陽從阿登高原的山脊消失,巡遊活動開始了。薩克斯樂手的隊伍按照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上低音的分類組成8個方隊,每個方隊由一輛老爺車領頭,上面端坐一名資深薩克斯演奏家,兩邊則是6名身着白衣的“天使”。當隊伍沿着馬斯河行進時,火把的亮光照在一排排鋥亮的薩克斯管上,再倒映在靜靜的馬斯河中,形成一幅絢麗的畫卷。
3個小時以後,巡遊隊伍到達阿道夫·薩克斯故居前的廣場,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上低音薩克斯分4個聲部列隊。只見比利時著名薩克斯演奏家兼指揮家阿蘭·克雷潘的指揮棒朝空中一揮,1300多支薩克斯管同時奏響,震撼的樂音在阿登高原的羣山中迴盪。
據組織者介紹,參加演出的樂手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齡最小的7歲,最年長的77歲,還有一百多個家庭集體參加。聽說有7歲小孩參加,我女兒有些心馳神往。也許,音樂的根就此紮下。
由於樂手人數衆多,這場露天音樂會選擇的都是《綠袖》《小花》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曲目。演奏中,還穿插着戲劇表演和回顧薩克斯發展史的短片。我對這些曲子不太熟悉,但流暢的旋律的確讓人陶醉。由於觀衆太多,我只好讓女兒坐在我肩膀上觀看。不知是音樂太美妙還是場面太新奇,幾十分鐘下來,女兒居然沒要求下來歇歇,我也不覺得累。
當樂手們奏起阿蘭·克雷潘特意爲本次音樂會創作的《迪南,爲薩克斯而陶醉》時,音樂會達到高潮。廣場旁的教堂牆壁上出現了一支薩克斯管的大投影,幾十名“天使”站在教堂頂上,手中的火把隨着節拍搖曳。《迪南,爲薩克斯而陶醉》的主旋律一遍一遍在空中迴盪,數千名觀衆沉醉其中,不少人隨着音樂翩翩起舞。
當長約45分鐘的音樂會結束時,阿蘭·克雷潘高舉雙手,所有的樂手也高舉薩克斯管致意。現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我想,薩克斯若是地下有靈,一定也會感動得熱淚盈眶。
離我不遠的德國人漢斯夫婦自始至終認真演奏。65歲的漢斯告訴我,這是他們第二次來迪南參加薩克斯樂手大聚會。他說:“這是我們薩克斯愛好者的節日,4年之後我們還會再來。”
回國後,朋友的兒子在學薩克斯管,我告訴他薩克斯管故鄉的故事之後,他不禁也心馳神往。“我一定好好學,希望有一天爸爸能帶我去迪南!”
(作者曾駐歐六年,出版暢銷書《歐洲真相》《零距離掃描國際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