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老海,訂100個饃,明天中午來取。』
『叔,給拿30個饃。』
……
人們買的饃,便是同心縣赫赫有名的海家乾糧饃。
海家乾糧饃店位於同心縣著名的銀平(銀川到平涼)古道邊。元末明初,作為出入同心的主要交通要道,古銀平路上過往許多車馬駱駝,許多餐館、乾糧饃店也因此在道路兩邊紮堆擺攤。隨著出入同心縣城的道路多了起來,銀平路變得有些落寞,人們也很少選擇在此停駐,餐館便紛紛撤離至更繁華路段,唯有十幾家乾糧饃店還駐守在此,其中,數海家乾糧饃最為聲名在外。除了家常食用,海家乾糧饃還被當做單位福利發放,當做禮品饋贈,甚至被前往麥加朝拜的人帶到阿拉伯國家。
海家乾糧饃從外觀上和其他人家的相比並無不同,制作過程粗看也無任何特殊之處,價格也和別家一樣,2元或4元一個,至於為何這麼讓人們嘖嘖稱道,67歲的海志成一開始也是秘而不宣,但他同意我們第二天親眼看看饃饃的制作過程。
早上4:40,我們如約來到海家乾糧饃店。當時,路上幾乎沒有任何車輛通過,遠遠的,我們便看到海師傅騎著一輛顫顫巍巍的自行車趕過來,車後座掛著一塑料桶水。店裡沒通自來水,制作饃饃的用水需要海師傅從家裡往來運,好在制作乾糧饃不需要太多的水,一天有這麼四塑料桶足矣。打開燈,海師傅徑直走到一個面盆前,揭開蓋子,用鼻子聞了一下,嘴裡說:『面是昨天下午發的,發面要經過8~10小時的發酵,而且必須過夜,做出的乾糧饃纔會酥軟可口。』海師傅用的發面酵子是人工酵子,用的是同心溝渠邊常見的一種水蓬草,水蓬草曬乾後呈青磚色,當地人稱為土鹼。
發面裡還要加入一定的乾面纔能烙饃,海師傅控制的發面和乾面的比例一般為7:3。面和好,後面的程序就相對簡單多了,面依次進和面機、壓面機、壓成圓餅狀,然後放入烤餅鍋,不到半小時,香味撲鼻的乾糧饃便出爐了。饃饃表皮被烤成褐色,而饃裡饃外,都有一些嫩綠色斑點狀物,看起來好像是淡綠色的油,格外誘人,嚼上一口,果然滿嘴溢香。那香味和關中人做饃時放的花椒葉相似,但比花椒香得沈穩。
『香味主要來自香豆子』,海師傅介紹說,原來面在和面機翻滾時,海師傅就在面裡加入了香豆沫和胡麻油。香豆沫也是海師傅親手制作的,他先是將正在生長的嫩香豆菜采來,把葉子捋下,揉碎陰乾,再用籮篩篩過,放到瓦罐裡貯藏,烙饃和面時撒入,香味自然而然就融入面裡了。
隨著遠處第一聲喚醒人們做禮拜的邦克聲響起,海師傅已做好近80個乾糧饃。他告訴我們,無論當天訂單多少,早上的這80多個乾糧饃是斷然不能沒的,它們是專門為做完禮拜和上班的人准備的。在店裡的一面牆上,掛著顧客們下的訂單,看來今天海師傅至少要做近600個乾糧饃。這麼大的工作量全由他一人完成,他說如今的年輕人,沒人願意陪他一起吃這份起早貪黑的苦。下訂單的顧客最遠有西安的,據說是為旅行准備的。就如它的名字『乾糧饃』,乾糧饃裡水分含量很少,因而不易變質,可長時間常溫保存,非常適合回族人出門攜帶。而在過去,乾糧饃的這種特性,則更適合長途跋涉的商隊旅人攜帶。
不同的是,當年烙上一頓專門給出門的人攜帶的乾糧饃,可真得費不少勁兒。為了將乾面和發面充分混合,人工的揉搓還不夠,還需要用木棒不停擊打面坯兒,這樣既可以讓面更加筋道,也可以讓面裡的水分盡可能少地殘留,因為唯有如此纔能延長乾糧饃的保存期限。至於過去烤饃饃的過程,則復雜得連海師傅都說不清了。而現在,有了做乾糧饃的設備,『就方便多了,只要在原材料上保證純植物(性),不摻加任何添加劑,做出的饃饃一點不比從前差。』而那時,我們纔終於明白,老海家的乾糧饃的秘密,或許恰恰正是這份對原材料的貨真價實的堅持。
海志成用『鼓子』壓制乾糧饃
本報記者喬建萍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