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古代的各種色釉,是利用鐵、銅、鈷、錳的氧化物的呈色作用進行着色。由於一般瓷土和釉料中或多或少帶有一些氧化鐵,在還原氣氛中必然反映出青色來,因此青釉是我國古代最普遍的釉色。但古代白瓷的製作,並不是在釉料中加入一種白色呈色劑,而是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釉料經過加工,使含鐵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在潔白的瓷胎上,施以純淨的透明釉,就能燒製出白度很高的白瓷來。
明代的甜白釉是中國白釉品種的佼佼者。甜白釉是指釉質潔白,溫潤似玉,肥厚無脂,釉面光潔無棕眼,簡稱“奶白”或“甜白”。釉層有薄厚之分:薄釉常施於薄胎及脫胎圓器上,釉面平整晶瑩,器物的口、足邊沿及帶系的棱角處微顯胎骨,足邊沿的釉面截削整齊,施釉不淌,有光素與刻、印紋樣兩種裝飾。厚釉則釉質凝厚,較薄胎器的釉面更加肥腴,多施於厚胎琢器,以光素器爲多。少數器皿上線條流暢的暗刻花紋,有時須認真仔細看纔可看出紋飾或款識來。
天津博物館精品廳陳列着一件明代永樂甜白釉梅瓶,高34.5釐米,口徑5.5釐米,足徑12釐米。瓶小口短頸,豐肩平底,通體爲甜白釉色,胎質細膩,釉面潔淨。外壁壓印暗花,因釉子凝厚肥腴,紋飾不清,是永樂厚胎甜白釉瓷中的罕見作品。
不論薄釉厚釉,永樂白釉器都有一個特點,即迎光透視,胎釉呈現肉紅或粉紅色,而清代仿品則顯現青色。另外一個特點是:在器物足邊和折角積釉處,常閃爍着灰青色的光澤,釉面偶然顯現如同青、白、灰三色交織在一起的極淡的蝦青色,甚爲奇特。
(作者系天津博物館器物研究部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