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迪
職場
在工作中找成就
案例:龔先生用了8年時間昇職到總監,前不久卻突然辭職自己創業。他坦言,離職前工作強度還可接受,但精神壓力使他難堪重負。負面情緒一直困擾著他,焦慮、失眠、難以集中精神……每周一早晨,他要花半天工夫調整,纔能投入工作。
專家分析:『2011職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訪問了3500人,結果顯示,67%的職場人時常焦慮,會因一些小事煩躁不安,有焦慮癥傾向。職場焦慮存在於各個年齡層。尤其在30歲—35歲,是職場焦慮的高發期。適當焦慮是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焦慮過度或持續時間較長,如超過一個月,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和工作,就需要警惕了。
工作佔據了人生大半時間,所以一定要學會面對現實,在工作中找自信。壓力太大時,列一份『成就清單』,則有助於樹立信心。算算一年工作了多少天,做得最驕傲的幾項工作是什麼,獲得了哪些物質或口頭獎勵。其次,要善待和愉悅自己,不時做做白日夢。追求美好是人類的天性,也唯有如此,纔能保持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壓力太大時,可以給大腦放個假,暢想一下自己憧憬的美好生活,這能有效緩解焦慮。再次,多與家人朋友交流。親朋的理解、傾聽和支持,能提供強大的安全感,增加職場人面對困難的勇氣。此外,經常參加同事聚會,能增進了解。很多時候,人際關系融洽,工作氛圍就會改善,職場焦慮也會隨之改善。
成長
讓籃球多飛會兒
案例:瑤瑤是個早慧的孩子,1歲不到就開口說話,16個月進早教班,在同齡孩子中,總是學得最快最好。媽媽深以女兒為榮,於是讓孩子提早一年進了小學。誰知上小學纔1年,瑤瑤就不再是以前那個出色的孩子了。她越來越沈默,完成作業拖拖沓沓,甚至出現厭學情緒。
專家分析:孩子出現焦慮情緒,需要教師、家長的共同協作,教會其正確調節情緒的方法。父母選擇正確的養育方式至關重要。孩子如在家中被管教太嚴,易膽怯,情緒不穩;放任不管的孩子則易與他人衝突,以自我為中心。聰明的父母應該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交流。除了陪伴孩子學習外,更要多抽時間陪孩子『玩』,如打游戲、聽音樂、看電影,參加各種戶外活動,多讓籃球、足球『飛』一會兒。在這過程中,孩子親近了自然,明白了與伙伴合作的重要性,還宣泄了不良情緒。
女性
別做倔強的花朵
案例:現年50歲的李女士和丈夫結婚較晚,32歲纔生下女兒丹丹。近半年,李女士家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李女士喜怒無常、愛發脾氣、猜疑丈夫,一次丈夫因公事晚歸,便以自殺相威脅。上高中的女兒近來暗戀上鄰班一位男生,也開始焦慮,常常坐立不安、心神不寧,導致成績下滑。
專家分析:和男性相比,女性情感更細膩,心思更敏銳,因此更易受到焦慮的困擾。現代生活中,女性承擔了學習、工作、孕育、教育子女、照顧家庭等重任,這使她們更易焦慮。
雖然都是焦慮惹的禍,但李女士和女兒丹丹的情況不同。丹丹是受到了青春期焦慮的困擾。青春期少女因其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很容易感到焦慮。處於青春期的少女要學習科學的生理常識,遇到問題時找長輩請教或傾訴。另外,還要增強自信,減少自卑感,多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多方面的興趣愛好。
李女士的情況和更年期有很大關系。女性在進入更年期時,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備,認識到更年期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出現的癥狀只是暫時的,不必懮心忡忡。其次,飲食起居等生活習慣要做到有規律,盡量減少工作負擔,避免精神刺激,注意鍛煉身體,在運動中把不良情緒消耗掉。同時,應注意生理變化,必要時服用藥物或補充雌激素來減輕癥狀。
中年
夾心族為自己活
案例:近日來,家住朝陽的王先生心情很糟,常常感到緊張和焦慮。和大多數被稱為『夾心族』的中年人一樣,今年40歲的他,上有老下有小,平日裡除了照顧多病的父母外,還要照顧孩子的學習起居。他常常慨嘆生活不易,為了照顧父親已經錯過崗位昇遷的機會,督促淘氣的兒子學習,工作生活都力不從心。
專家分析:每個人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都會遇到焦慮的問題,中年人格外突出。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族』常常是身累心更累。面對年邁父母的衰老和疾病,要客觀對待,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誰都不能逃避,盡孝時做到盡心、盡力就好。對於年幼子女的教育和引導,要尊重個性,不能強求,切忌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
中年人在情緒焦慮時,可分三步處理。首先做到『退一步海闊天空』,接受現況,讓浮躁的心沈下來;其次,細致分析問題,確立可達到的目標;最後,采取適當、切實的方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專家推薦中年人進行『正念訓練』,把注意力集中於當下的事物,不過分關注和想象未來,以修煉心性,來穩定心境。
老年
事能知足心常愜
案例:張大爺退休前是一名廠長,取得了不少成績。在廠裡,人人尊重他,聽從他的指揮和部署。然而,自從前年退休後,張大爺的精神狀態一天不如一天,日日眉頭緊鎖、坐立不安、暴躁易怒,有時甚至伴有顫抖和不由自主地流淚。
專家分析:退休後,很多老人都像張大爺這樣,覺得生活一下子沒了重心,除了擔懮日漸衰老的身體外,還顧慮養老、與子女關系等問題,常常焦慮難安,表現為失眠、易倦、易發脾氣。老人退休,不僅意味著身體衰老,也意味著失去了社會關系,心理上難免不適應。
其實,老年人應清楚『身雖衰,而智亦勝』的道理,幾十年的個人經歷是寶貴的財富。解決老人焦慮問題,可采取三個方法:1.排除直接原因。如老人擔心自身健康狀況,就去醫院做相關檢查,有病治病,無病安心。2.轉移注意力。事情無法把控時,努力轉移焦點,通過找老朋友出去玩、上老年大學等方式暫時放下焦慮的事。3.廣泛培養愛好有助於平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