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廂記》是一部膾炙人口、久演不衰的古典名著,歷代演出一直很活躍。楊小青說,她要“排演一部適應當代觀衆審美需求的《西廂記》,賦予這部古典名劇現代美。”
《西廂記》這部名著,以鶯鶯爲主人公者居多,後來有的戲又以紅娘爲主人公,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改編演出的《西廂記》,則以張生爲主人公。首先,要確定立意,過去強調反封建的主題,當然不錯,但現實感已經不強了,楊導把主題定位爲:“對美好憧憬的執着追求和追求過程中的艱辛、曲折、磨難。這樣,故事還是愛情故事,但內涵更豐富了。”其次是人物,明確該劇以張生爲一號人物,要“強化他們形象,更能體現積極追求自由的精神和青春的活力。”三是確定舞臺體現。主要是使舞臺有限的構建時空轉爲人物無限的心理時空,因此,楊小青與舞美設計專家一起,決定使用“轉檯”。
比如“賴婚”一場,是矛盾激化的焦點,楊導把時空切成三塊,一塊是張生的書齋,他自以爲好事將臨,於是手舞足蹈,喜不自持;二塊是鶯鶯的閨房,她嬌羞地對鏡理雲鬢,等待母親宣佈佳期;三塊是老夫人的廳堂,在這裏她嚴肅地告知張生和鶯鶯,今後只能以兄妹相稱。這樣的舞臺效果,形成張生在書齋是“動”,鶯鶯在閨房是“靜”,老夫人在廳堂發生的“雷霆萬鈞”之勢是“大動”,視覺衝擊力非常強烈。
再如“賴柬”後張生極度痛苦,關鍵人物鶯鶯也變卦了,也向張生傳達了“自食其言”的明確信號。這時“轉檯”的一側是張生抱琴,步履艱難地上上下下,苦苦尋覓和強烈追求;“轉檯”的另一側是鶯鶯無限的愁思。“轉檯”緩緩地轉了360度,任憑鶯鶯近在咫尺,但無論張生怎樣地追尋,甚至是踉踉蹌蹌,就是到不了鶯鶯的身邊,形成強烈的懸念。這樣的效果,使觀衆也隨之着急,把戲劇人物的坎坷和觀衆欣賞的投入“轉動”到了一起。
總之,在越劇《西廂記》中,楊導通過強勢的導演構想,使全劇劇情緊湊、流暢,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且通過“轉檯”的巧妙運用,形成戲劇的抒情性十分明顯,成功地完成了“願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主題。
而在越劇《陸游與唐婉》中,楊導緊緊抓住男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把全劇結構以“婚變”爲界分成兩個區塊,前一區塊表現陸游與唐婉夫妻的和睦,和陸游力爭夫妻關係存續的努力;失敗後一個區塊表現陸、唐再次相遇沈園,二人十分尷尬、無奈,兩顆糾結的心在碰撞,似埋怨,又似哀怨。
前一個區塊,主要用劍、琴,表現人物的心靈深處;後一個區塊利用《釵頭鳳》詞,運用音樂的效果,表現兩顆破碎的心無法修補,已再難破鏡重圓了。楊導在《陸游與唐婉》中,不追求矛盾的尖銳和大起大落,同樣如《西廂記》那樣,運用抒情性的舞臺處理和調度,完成了悲劇意義的提升。
一個有成就的導演,其才華主要體現在對戲劇主題樹立的高度,對劇中人物開掘的深度,對舞臺裝置設計的適度,而不在於使觀衆處處看到導演的斧鑿痕跡,只充當一個工匠,那是導演的悲。小青導演的功績和貢獻,在於自己藝術胸襟的寬度,纔有戲劇的大度。小青導演藝術的驚豔,應當很好地總結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