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記者馬黎
蘇步青說,多難不僅興邦,多難也興學育才。民國時期,雖然內憂外患,但中國教育現代化,卻處於鼎建時期。
浙大百年校慶時,蘇步青回顧這段歷史曾經感慨的說:“師生們住古廟破祠,吃紅薯幹,點桐油燈,百結鶉衣。但爲愛國而教,爲救國而學,絃歌不絕,其精神、氣節,遠遠超過‘賢者回也’”。
數一數那些曾照亮中國學術天空的人們,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回望那些夯築大學之魂的先生們,我們於惶惑的行走或許能找到一些指引。
當然,不可避免地,我們會把目光投向當下。
作家王安憶建議畢業生,不要儘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無用的價值,比如“無用”的閱讀。而中國美院校長許江,則用詩性、文學,來建構人生的心智。
在多種誘惑充斥的年代,總有人在堅持並踐行的大學的精神。時代因此,不至於給予我們太多失落的感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