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湖南盛產水稻,說起種水稻,當地50歲以上的農民,都不會忘記近10年來水稻栽培技術的巨大變革。
先說“水育”變“旱育”。我清楚地記得,過去雙季稻栽培,早稻遇“倒春寒”和春旱、晚稻遇“寒露風”和秋旱,束縛着水稻的增產潛力。2001年以來,農業科技專家試驗推廣“旱育”。2002年開始,我家承包的10畝責任田採用旱育秧技術,平均每畝增產50公斤以上。
再說“插秧”變“拋秧”。農民種田最苦的莫過於拔秧、插秧“兩彎腰”,“面朝黃土背朝天”就是對農民辛勤勞作的真實寫照。2003年,農業科技專家推廣了拋秧栽培、工廠化集中育秧、淺栽等6大創新技術,讓種田人的腰板“直起來了”。我以前每天最多能插半畝田,現在每天最少可拋栽2畝田。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而且有利於連片集中育秧,促進水稻生產的規模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
最後說“牛耕”變“機耕”。牛耕田是千百年來的農耕圖景。近年來,農技專家大面積推廣機耕、機種、機收和免耕拋秧栽培技術,實現了從“精耕細作”到“免耕拋栽”的水稻栽培變革。而且農民購農機政府有補貼,2007年我家購買了一臺旋耕機,10畝責任田2天時間就完成了。之後,又添了收割機、噴霧器。農業機械化圓了我輕鬆種田夢。2009年,我家擴大了20多畝種植規模。
這10年,農業科技攻克了耕、種、收、植保等難題,既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種田效益,又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讓水稻種植變得越來越輕鬆,科學種田讓我們越種越甜。2011年,我家農業純收入30餘萬元,人均6萬元,比2001年的887元增加了6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