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媒體報道,重建昆明池的項目已經啟動,這對斗門附近的村民來說,是喜事一樁,因為他們中很多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昆明池的遺址之上,最大的心願就是有朝一日能看到昆明池的開發和重建。這其中,王長志是代表人物,為了昆明池的開發,他跑了幾十年,手邊的資料幾乎盛了滿滿一書櫃。
兩個斗門人對昆明池的民間研究
夏日最熱的那些天,記者來到了斗門鎮,在王長志的帶領下尋覓著昆明池的遺跡。記者到來時恰逢玉米抽穗前,滿地的玉米已經長得近一人高,眼前全部是農田,難以看出昆明池的遺跡。但王長志告訴記者,如果在冬日,站在北面的眉塢嶺上可以觀察到,這裡是一片開闊的窪地,比周邊略微低一些,這片窪地西起馬營寨、張村,東到夢駕莊、萬村,南接細柳?北部的石匣口村,北至高陽原上的眉塢嶺,『因為昆明湖本身不是太深,所以只能站在高處纔能感覺得到,而平時是看不太出來的。』
王長志是斗門石匣口村人,他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也研究了昆明池幾十年,他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看到昆明池的開發和修復。王長志告訴記者,很小的時候他就對他們村子的名字產生了好奇,為什們要叫『石匣口』呢?聽大人說這個名字的由來和昆明池有關,因為這裡曾是-水進入昆明池的進水口,相傳於此曾發現石閘,『石匣』即『石閘』的轉音。而他姑姑家旁邊就是石婆廟,他從小就在那裡玩大的。『昆明池在我們這邊可以說是大名鼎鼎,婦孺皆知,我們都為自己是昆明池遺址上的村民而倍感驕傲。這種驕傲的情緒陪伴了我整個童年。工作後,我在陝南一個劇團當編劇,開始搞文化。這時候讀了很多書,我纔知道原來昆明池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昆明池不但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大人工湖,更是自成系統的水利工程,昆明池從漢代到唐代,存在了幾千年,而背後的文化意義更是不容忽視。漢長安城遺址只能代表漢代,大明宮只能代表唐代,而昆明池跨越了漢唐兩個時代,這在西安也是不可多得的。』
王長志有個好朋友賈書學,也是斗門人,倆人從小玩到大,都對昆明池很有興趣,也都認為昆明池是當地寶貴的文化遺存。『陝西人骨子裡總有一種「冷娃精神」,我倆一直一起研究昆明池,也不知道從哪天開始就冒出了個想法,應該修復昆明池。』兩個人當時都被自己的想法驚訝了,兩個普通村民,居然想要修復煙波浩渺、水域面積相當於四個西湖的昆明池?這不異於癡人說夢。但誰也沒想到,倆人就當真了,開始利用民間和自費的方式,多年進行開發修復昆明池的項目研究。他們合作的項目報告,曾送交當時的長安縣計劃委員會並立了項。
因為癡迷於昆明池的研究,賈書學自己開辦的工廠破產了。2002年,年僅50歲的賈書學因為心肌梗塞而早逝,帶著『不能親見昆明池風月……』的遺憾走了。而王長志在研究昆明池的過程中,自己價值四百萬的飯店也關門了,他也暫時擱置了對昆明池的研究:『我不能不顧慮到妻兒老小,還有一家子人要吃飯呢,只能先去做生意賺錢了。』當生意再有起色後,他又一頭紮進了昆明池的研究中,為昆明池的修復開發而奔走呼喊著。目前,王長志還正在寫著一個名叫《昆明池》的電視劇本,他說在昆明池修復完成之前,通過各種形式讓更多的人知道昆明池總是好的。
關於昆明池的民間記憶
昆明池遺址上包括了曹村、楊莊等多個村子,王長志告訴記者,有的村人是從秦漢就生活在這裡了,世代繁衍生息,『要知道在漢代時,昆明池是上林苑裡的核心景點,而上林苑也需要農民耕種,而昆明池裡的魚蝦也需要人工飼養,這些人就是這裡原住民的祖先。他們一代代生息繁衍,見證著昆明池的煙波浩渺、水波瀲灩,也見證了昆明池最終乾涸。』王長志還介紹,這裡的有些村子卻是『客家』,是昆明池逐漸乾涸後,纔逐漸來到這裡落戶的。他就是客家人,據說祖上是清朝年間來到斗門安家落戶的,周圍的太平莊、曹村、楊莊都是客家村子,這些村子的規模都比較小。直到上世紀50年代這裡還有濕地和澇池,因為濕地較多,所以長著很多蘆葦,還有人開挖了荷花塘,每到夏季,菡萏飄香,荷葉田田,讓人仿佛找到了昆明池的盛景。
王長志只是昆明池民間研究的代表人物,在昆明池的遺址上,還有很多人為保護昆明池做著不為人知的貢獻。『織女機絲虛月夜,石鯨鱗甲動秋風。』這是杜甫《秋興·八首》中《昆明池水》的重要一句,石鯨也是昆明池重要的歷史遺存,陝師大王作良副教授認為,昆明池中放置石刻鯨魚是為了象征東海。而這石鯨現在就在斗門馬營寨農民王千有家中。記者在他家後院看到了石鯨的一角,石鯨緊靠牆根,被埋在地下,只露出不大的一角。因為要空出石鯨,所以他家的房子明顯凹進去了一個角,讓整個房子顯得很不整端,看上去造型有些奇怪。他告訴記者,他家的房子是村上分的宅基地,分之前他就知道這裡有昆明池的石鯨。而老父親臨死之前幾番叮嚀,要他一定要保護住石鯨,稱那是『神物』,即使再改房子都不能動『神物』分毫。於是,他在加蓋房子時,刻意避開了石鯨,讓房屋的造型看上去有點奇怪。
石鯨究竟長什麼樣,王千有也說不上來,他說他父親在世前曾往下挖了兩米深,但依然看不出來什麼。而《三輔黃圖·池沼》中有關於石鯨的記載:『(昆明)池中有豫章臺及石鯨。刻石為鯨魚,長三丈,每至雷雨,常鳴吼,鬣尾皆動。』當地傳說,漢武帝去世後,石鯨成了精,經常跑出來作怪,每到雷雨天氣就興風作浪,還發出低鳴,所以當地居民剁了石鯨的頭,現在埋在地下的是無頭石鯨。究竟傳言是不是真的?因為無人目睹石鯨的全貌,所以無從判斷。而在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中說:『石鯨原在長安縣斗門鎮馬營村西,斷為鯨體鯨尾兩截。鯨體通體渾圓,頭部雕有鯨眼,長五米,最大徑0.96米。鯨尾呈半彎狀,鱗紋依稀,長1.1米,最大徑0.4米,刀法簡捷,造型風格粗獷。鯨體始遷至客省莊,今存陝西省西安博物館。鯨尾仍在原地。』王千有告訴記者,等昆明池修復後,石鯨應該再立在池中央,這樣他的守護任務也就完成了。
記者張靜實習生徐月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