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書畫理論孕育成長於中國文化史之中,自古以來就存在兩條似異實同的功能性路徑:一條是爲了解決或闡釋書畫實踐問題而進行經驗式的理論梳理,另一條是與書畫實踐共同發展之時爲其指明進步方向而做出的文化構想。這是把握中國書畫理論當代境遇和未來前景時應有的基本認識。
近代,中華文明遭遇外來文化的強勁衝擊之前,書畫理論在原有的文化生態環境中似成體系。多次社會結構的破立交替,致使中土原有的諸多文化因素失去了平衡,外來的文化因素則通過各種渠道先後植根於中土,並對傳統文化結構或依附、或侵蝕、或遮蔽、或怠慢,結果是中外文化因素在中土混合、融生,造就了大不同前的文化生態。
這樣的文化格局和發展態勢,當然不是書畫理論獨自面臨的,書畫實踐乃至文化整體的當代發展都在其中。複雜而具體的現實困境在於,書畫實踐的當代發展已然超前並形成了多樣化面貌,有關的理論探索卻相對滯後,同時又遭遇不可避免的問題:在不穩定的文化生態中,書畫理論界努力提出各種臨時性的闡釋方案,卻無法預知這些方案是否具有相對恆久的有效性。從理論內部來看,這是書畫理論在當代面臨結構肢解、標準喪失乃至邏輯失語的徵兆。
以中國畫理論爲例,我們很容易看到它曾經整合的傳統構架在面對中國畫當代探索時遭遇的困難。在文化新環境中的中國畫探索出現了新形態、新題材、新語言和新內涵,對此,已有的理論範疇和闡釋邏輯當有何作爲?它的有效性將如何保持,或如何發展?很顯然,在姿態上對上述現象一概排斥已然不行,而所謂的理論包容又不能停留在一句口號上。需要追問的是,理論對實踐的包容有沒有極限?如果沒有,開放的當代探索將直接消泯中國畫的邊界,最終使中國畫本體地位喪失,中國畫理論也將被消融;如果有,具有強大慣性的理論傳統對新鮮活潑的實踐新命題所做的包容,應該落在何處?
凡此種種,一直以來都不缺少有志於此的理論家從正面做出各自必要的努力,但現實有效性與文化恆定性,以及局部有效性與體系恆定性等,這些關係問題一直困擾着理論家,雖然出現了一些值得期盼的成果,但目前在整體上並無一種爲人們普遍接受的當代理論形態。就文化整體性而言,這說明書畫理論界與實踐家們在符合當代理想的書畫理論上,沒有取得社會性的文化共識。
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證明,理論上單邊性質的全盤西化和一味復古均不可取,且無可能。當代的書畫理論既不能放棄作爲自身發展基礎的傳統,也不能漠視實踐帶來的新成果及其新問題。其中既有尊重文化規律的要求所在,也有發揮理論現實功能的要求所在。
綜上所述,書畫理論在當代文化生態環境中的地位和困境、面對書畫實踐新局面的功能性完善、自身傳統在當代文化發展中的學理性追求,這三點是今天的書畫理論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這種當代境遇直接涉及書畫理論的本體建設,而更爲深層的問題將牽涉到書畫理論的未來前景。
對此也可以概述爲三點。第一,書畫理論的發展大方向,關鍵要看當代的中國文化建設何去何從,因爲書畫理論首先是作爲中國文化形態而存在的。第二,書畫理論的功能有效性與體系穩定性的建立,關鍵要看它能否在把握書畫實踐規律性走向的基礎上弘揚書畫之道,其本質是對中國文化的闡釋與弘揚。第三,綜合這兩點,書畫理論必須再次具備現實闡釋與未來指向的功能,並妥善處理好二者的關係,否則書畫理論具備普遍意義的社會性文化共識便無從談起。